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柔比星腔内灌注致膀胱挛缩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7岁。因尿频、尿急、尿痛6个月于2005年3月28日入院。膀胱镜检示三角区大量滤泡增生,呈“铺路石”样改变。活检病理示腺性膀胱炎。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术后第5天开始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20mg加30ml蒸馏水,保留30min,1次/N。前5次灌注顺利,第6次灌注后患者自行保留4h排出,随即感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痛,每次尿量约100ml,伴下腹部胀痛,排尿后减轻,服用泌尿灵、可乐必妥、诺石帕等药物治疗3周症状无好转,于2005年6月1日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2.
涝币哺判α似?来。陈再道脸更红了。 “  相似文献   
3.
U100倍频双波长脉冲激光对兔膀胱黏膜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不同脉冲的U100倍频双波长脉冲激光对家兔膀胱黏膜的损伤效应。 方法 新西兰兔6只,避开膀胱三角区随机取四点进行实验,予置激光输出频率分别为3、10Hz,脉冲输出500、1000次,垂直接触照射膀胱黏膜,通过肉眼、光镜观察靶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激光照射后,兔膀胱黏膜肉眼未见明显穿孔,光镜下可见激光照射处膀胱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脱落,固有层出血等病理改变,无肌层平滑肌细胞断裂等严重损伤;显示脉冲次数为500的损伤主要限于膀胱黏膜上皮浅层,脉冲次数为1000的损伤累及上皮全层。 结论 频率为10Hz,脉冲1000次的U100倍频双波长脉冲激光照射膀胱黏膜不会引起穿孔,但可引起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出血等病理改变。激光损伤程度与照射脉冲次数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导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及颈部皮下,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16例。其中上段结石2例。中段5例,下段9例。结果 碎石成功14例,成功率为87.5%,1例术中结石滑入肾盂,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排净。1例进镜困难,改开放性手术。随访1-12个月,结石均排净,无尿道狭窄、尿失禁、尿液返流及结石复发。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后腹膜腔人工CO2气腹对兔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腹膜腔人工CO2气腹对兔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2kPa 1h组、2kPa 2h组、4kPa 1h组、4kPa 2h组;建立后腹膜腔后应用气腹机自动完成气腹。测定气腹前、气腹后1、3、5d肝、肾功能,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气腹后1d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气腹后3d开始好转,第5天恢复至气腹前水平,这种改变与气腹压力、气腹持续时间相关。结论 后腹膜腔人工CO2气腹可以引起肝、肾功能改变,后腹腔镜手术应注意气腹压力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8岁.因右腰部反复疼痛10余年,加重伴腹胀1天于2005年4月26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既往B超检查示"右肾结石",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做特殊治疗.体检:右肾区叩击痛,右肾下极达脐下5 cm水平.  相似文献   
8.
谭万龙  吴元东  陈彤  熊林  郑少斌 《热带医学杂志》2006,6(6):631-634,F0004
目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方法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裸小鼠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是新一代的生物源性荧光标记物质,它具有分子量小、对细胞无毒、使用方便及容易检测等优点。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可视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郁兆存  谭万龙  吴元东  谢毅 《广东医学》2005,26(10):1407-1409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肾穿剌硬化法治疗多囊肾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多囊肾患者,在CT导引下行经皮肾穿刺术,吸尽囊液后用无水乙醇5~30 ml反复冲洗囊腔,直到回抽液清亮为止,再留置无水乙醇5 ml。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痊愈19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5.1%。结论CT导引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法治疗多囊肾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CD—TK融合基因联合前体药物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含有CD—TK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GFP表达可作为转染是否成功的间接标志,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转染后细胞CD及TK基因序列的表达情况。用丙氧鸟苷(GCV)和/或5氟胞嘧啶(5-FC),作为前体药物,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其对转染后T-24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结果:腺病毒在体外能高效转染T-24细胞,72h转染效率可接近100%。GCV和/或5-FC均能有效杀伤转染后膀胱癌细胞,给予相同浓度前体药物时,联合用药组显示出较强的肿瘤杀伤作用。0.5mg/ml GCV、0.1mg/ml 5-Fc和GCV+5-Fc作用于转染后T-24细胞72h细胞生存率分别为23.30%、20.63%、10.10%。旁观者效应杀伤实验表明5-Fc组较GCV旁观者效应明显,而联合用药组显示出更强的旁观者效应。利用Hoechst-PI双染色法检测经前体药物作用后转染细胞,各组均可见凋亡细胞,但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较单一用药组多。结论:CD—TK融合基因联合应用GCV和/或5-Fc能有效杀伤膀胱肿瘤细胞,并存在较强的旁观者效应,其杀伤机制可能与凋亡相关,为适用于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