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紊乱疾病,病因复杂,治疗非常棘手,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应用三联法治疗成年人IBS,观察其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成年人IBS患者70例,符合罗马标准ⅡIBS诊断标准(1999  相似文献   
3.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终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炎症状态,并伴有异常的凝血和血液高凝状态。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临床范围在于激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其发生机制复杂,原因不明,是IBD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IB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预防是IBD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检测IBD患者的凝血状态,重视IBD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早期快速诊断及干预DVT,对于改善IBD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肠镜发现的单纯性直肠溃疡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9 月—2022 年3 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37 48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直肠溃疡,直径≥ 0.2 cm,单发或多发,无结肠炎及结肠溃疡等其他结直肠疾病。入选患者44 例,占同期行结肠镜检查者的1.17‰(44/37 489)。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 例,年龄16~81 岁,平均(53.0±14.8)岁。结果:44 例单纯性直肠溃疡的症状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不尽感、下腹/ 肛门坠胀、腹泻、腹胀及排便次数增多等,还有个别患者出现排便费力、里急后重及发热等表现。其中以腹痛及便血最为常见,占比达40% 以上。内镜表现:溃疡直径0.2~1.0 cm 者24 例,1.1~3.0 cm 者13 例,> 3.0 cm 者7 例。单发溃疡25 例(56.8%),多发溃疡12 例(27.3%),占据管腔1/4 及以上大溃疡7 例(15.9%)。病因学分析:非特异性直肠炎29 例,溃疡性直肠炎5 例,缺血性直肠炎4 例,肠克罗恩病、肠阿米巴病各1 例,还有4 例未明确病因,其中病理可见异型细胞3 例,疑似血管炎相关疾病1 例。结论:非特异性直肠炎在单纯性直肠溃疡中所占比例较高。内镜联合活检对于明确单纯性直肠溃疡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单用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加用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Baron评分、Geboes指数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TGF-β、MMP-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身热口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及脉滑数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GF-β和MMP-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促愈祛毒方内服灌肠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体征,促进肠道黏膜病变修复,拮抗肠道炎症反应,调节TGF-β和MMP-1水平,且未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用乳糖化赖氨酸作为肝细胞靶向载体, 将放射性核素153Sm特异性地浓集至肝脏, 用全肝内照射的方法治疗肝癌的可行性, 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聚赖氨酸(poly-L-Lysine, PLL)和乳糖(lactose, Lac)经过常规偶联与纯化, 合成产物采用环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ate acid, DTPA)法标记153Sm, 得到放射性药物Lac-PLL-DT-PA-153Sm, 并进行了家免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构建大鼠肝癌模型, 并观测Lac-PLL-DTPA-153Sm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随后将模型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尾静脉注入Lac-PLL-DTPA-153Sm 3.64MBq, 对照组注入Lac-PLL-DTPA。第14天处死大鼠剥离肿瘤结节, 计算肿瘤体积。   结果  静脉注射Lac-PLL-DTPA-153Sm很快从血中分布到组织脏器中, 其血浆药物浓度半衰期T1/2为10 min结合内照射辐射计量学确定放射性药物的给药剂量为: 1 091 MBq, 与对照组比较, Lac-PLL-DTPA-153Sm确实可以引起肿瘤缩小(P < 0.01), 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此方法治疗肝癌安全有效, 为临床晚期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收集天津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510例,分成UC组、CD组及对照组,UC组358例,男192例,女166例,平均年龄(45.7±15.8)岁,CD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8±19.2)岁,对照组121例,男69例,女52例,平均年龄(56.8±13.2)岁.空腹采集静脉血2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IgA型和IgG型ASCA、PAB、GAB和pANCA 4种抗体的表达.结果 ASCA-IgA和IgG 1种以上亚型阳性在CD组、UC组和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12.9%、3.6%、1.7%,CD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各组无一例阳性表达.GAB在UC组和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NCA在UC组中阳性率为54.7%,显著高于CD组(3.2%)和对照组(2.5%),UC组和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2.9%、96.4%、23.5%、92.7%,pAN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7%、96.8%、99.5%、15.6%.结论 IBD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pANCA对于诊断UC较有价值,同时检测IgA型和IgG型ASCA可提高CD诊断的敏感性,PAB对于诊断IBD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艽龙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艽龙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功能性消化不良RomeⅢ标准和痞满肝胃郁热证型的辨证标准选取病例,服用艽龙胶囊,4周为1个疗程,分别记录服药前和服药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并测定胃排空率。结果艽龙胶囊具有与多潘立酮类似的促进胃排空的作用(P〉0.01),并且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艽龙胶囊对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是患者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当遗传易感者食用含有麸质的食物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破坏小肠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不良.依据吸收不良的程度,CD的症状有个体差异,有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的症状较重.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症状,也有的患者出现消化系外症状.血清标志物检测和小肠活检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此病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在我国报道少见.本文就C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