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疗效和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14例临床病例资料,对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近期疗效和手术操作要点分析总结。结果 14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7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7例联合脾脏切除,无手术中转,平均手术时间(172.25±39.41)min,平均术中出血(185.0±135.25)ml,平均术后禁食时间为(3.6±1.2)d,术后疼痛指数均在3分以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81±4.62)d。术后2例出现胰瘘(14.3%),其中1例合并腹腔内出血,再手术治愈,1例延迟拔管痊愈,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中,6例为粘液性囊腺瘤,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2例为胰岛素瘤),1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2例胰腺癌。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创和快速康复的优势,起初开展该技术需选择合适的病例,且需要建立固定的腔镜操作团队,方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时间的选择和修复失败后的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4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及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病例资料。结果 31例为首次修复,22例为修复后再狭窄病例,6例胆漏型病例行分期手术,21例梗阻型病例一期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且损伤后10天内修复者手术时间长于十天后修复者,修复再狭窄病例分析,狭窄与首次修复时间选择无关,均再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随访48例,2例术后一年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修复时间不是胆管损伤后修复失败的原因,对于单纯梗阻型胆管损伤,10天后进行修复手术难度下降,修复的最佳方式为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管皓楠  黄强  杨骥  刘臣海  谢放  汪超 《安徽医药》2018,39(5):589-594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胃肠吻合中吻合器吻合(SA)与手工缝合(H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Cochrane cen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1月收录的比较PD胃肠吻合中SA与HA效果及安全性的文献,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等。纳入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PRISMA标准)、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930例患者。SA组322例,HA组608例。其中,1篇随机对照研究(RCT),6篇临床对照研究(CCT)。Meta分析显示:SA组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低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7,95%CI:0.25~0.54,P<0.05);但SA组患者吻合口出血发生率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03,95%CI:2.37~27.21,P=0.0008);S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86,95%CI:-51.8~-15.91,P=0.0002);两组患者在吻合口漏、胰漏、胆漏、腹腔脓肿、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中失血量、住院总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术胃肠吻合中,SA相比传统HA,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但SA吻合口出血发生率高于H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urvivin及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43例胆管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收集同期行胆肠内引流术和胆管修复的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和胆管损伤患者的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胆管癌及正常胆管组织中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Survivin及COX-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STAT3、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 (30/43)、65.1%(28/43)、72.1% (31/43)、79.1%(34/43),在正常胆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12)、8.3%(1/12)、16.7%(2/12)、41.7%(5/12).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36,9.811,4.679,P<0.05).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局部浸润转移有关(x2=14.700,5.959,4.075,P<0.05);p-STAT3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神经侵犯有关(x2=10.384,P<0.05);Survivin、COX-2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患者肿瘤神经侵犯无关(x2=2.718,3.024,P>0.05);p-STAT3、Survivin、COX-2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无关(x2=0.148,0.720,1.835,1.040,0.236;0.001,0.009,0.029,1.863,0.197;0.433,0.686,0.002,2.974,0.029,P>0.05).Survivin及COX-2蛋白的表达与p-STAT3呈正相关(r=0.524,0.583,P<0.05).43例胆管癌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  相似文献   
6.
胆道镜辅助治疗肝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是胆道外科的一项复杂疑难课题,有报道,国内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为60%~70%[1],仅靠外科手术难于取净治愈,虽然手术方式几经改革,且手术有越做越大的趋势,但其手术效果至今不甚满意.加之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合并症和死亡率肯定较前次为高,最后导致胆道反复感染,胆汁性肝硬变,肝肾功能衰竭,甚而死亡,成为良性病的"不治之症"[1],使病人处于绝望境地,临床亟待解决;胆道镜的出现为其带来曙光,不仅可以微创地治疗胆道残余结石,而且术中应用还能够最大限度的较少结石残余,故重视和提高纤维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γ-氨基丁酸(GABA)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GABA对人系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BA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AMP含量。结果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4.8%增至28.03%,P<0.05),同时促进胆管癌细胞内cAMP含量的增加。结论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机制是通过受体后信息介导的。  相似文献   
8.
胆石病是人类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它的发病机制还构未完全清晰,但已较清晰地建立了以胆汁分泌、成核和胆囊动力--三方面缺陷为基础的胆石形成机制的学说.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遗传性是胆石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并已成功发现20个LITH基因,有45个胆石病侯选基因在小鼠模型和在人类的染色体定位,现将已经进行的人类胆固醇结石的易感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的姑息引流治疗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18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8例中开腹引流组55例,内镜引流组136例,PTCD引流组27例。三组治疗一周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2周后减黄效果趋于稳定,但各组同期胆红素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内镜引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内镜引流组的病人生存期与开腹引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引流组的病人生存期长于PTCD引流组(P<0.05)。结论不同引流方法在短期内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开腹引流组和内镜引流组在延长生存期方面优于PTCD引流组,且考虑内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故内镜介入治疗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RCP技术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195例(≥75岁)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95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24例急诊行鼻胆管引流,171例患者慢诊行ERCP治疗;慢诊患者中,141例一次操作取净结石,一次性结石取净率82.46%,14例近期二次取净结石,两次结石取净率为90.64%。发生近期并发症13例,并发症发生率6.67%。ERCP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及感染状况均有好转。结论 ERCP取石技术对于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