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艳  秦健秀  刘清秀  黄颖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89-1491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和2型糖尿病(2型DM)发病率明显升高,据统计每年约有2%~14%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1].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负荷后血糖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状态.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将IGT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OGTT试验2 h血糖介于7.8 mmol/L和11.1 mmol/L之间.目前普遍认为IGT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对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反之可发展为2型DM.因此,防止IGT继续发展为2型DM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加强护理干预可纠正IGT患者的血糖异常和防止IGT进展为2型DM.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绵阳地区中老人群骨密度,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对绵阳地区城市、郊区及农村5039例50岁以上人自愿者(其中男性1895例,女性3144例)进行骨密度检测,对腰椎、股骨骨密度检测,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分类: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结果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35%和48%,其中70~79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19%和67%,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00%。男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10%和6%,70岁以下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患者,70~79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8%和6%,80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22%和13%。不同年龄组别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年龄组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绵阳地区中老年人群中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尤其是高龄女性;8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00%,男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绵阳地区不同民族的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BMD是否与民族因素有关。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绵阳市城区、郊区和农村5039例50岁以上自愿者(其中男性1895例,女性3144例)腰椎(L1-4)和左侧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对不同民族人的BMD进行比较。结果本次检测人群包括汉族、藏族、羌族、回族,各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各民族BMD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比较的结果均显示,汉族BMD显著高于藏族、羌族、回族,回族高于羌族和藏族,羌族高于藏族(P0.05)。结论 BMD与民族有关,产生民族差异可能与遗传、生活地区、饮食结构有关。造成BMD民族差异的这些因素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配合抗菌药物对产褥感染产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产褥感染产妇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和口服氨苄西林的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分别检测两组观察对象全血WBC计数和血清CRP与PCT水平。结果产后1 d两组产妇全血WBC计数、血清CRP和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后3 d和5 d,观察组患者WBC计数分别为(9.39±1.79)×10^9/L和(6.93±1.23)×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12.05±2.33)×10^9/L和(9.93±1.9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01,t=10.05、P<0.001);观察组产妇血清CRP水平分别为(22.97±10.57)mg/L和(15.42±8.8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31.67±12.59)mg/L和(20.86±10.8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01,t=2.98、P=0.01);观察组产妇血清PCT水平分别为(2.87±1.47)μg/L和(0.81±0.50)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78±1.90)μg/L和(1.68±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1,t=5.92、P<0.001)。观察组产妇治疗后整体有效率为98.33%(5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OR=0.35、95%CI:0.15~0.87、P<0.01)为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而孕期阴道炎病史(OR=3.49、95%CI:1.12~1.89、P=0.01)和年龄(OR=1.12、95%CI:1.02~1.19、P=0.01)均为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第2产程延长并非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5、95%CI:1.01~5.11、P=0.08)。结论产妇发生产褥感染时,及时有效的抗感染干预措施是必需的,是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采用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配合抗菌药物的治疗方式对已发生产褥感染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刘清秀 《北方药学》2011,8(11):70-70
为了医院消毒供应室更好地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通过加强各个岗位职责及环节质量管理,实现了物品处理全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患者,24岁,已婚,因“剖宫产术后2个月,发现右下腹包块1月”于2004年2月4日入院。2003年11月12日在某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4d发热,未作特殊处理。术后第8天体温高达39.5%,经抗感染、退热治疗后好转。术后10d出现右下腹牵扯痛,不伴恶心、呕吐,经输液5d好转。1周后再次出现右下腹牵扯痛,输液7d好转。2003年12月4日到当地某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下腹实性包块,子宫内强回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方法:选择四川绵阳地区AD患者30例,每一例AD患者选择1例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除外AD)匹配的对照。连续2 d,每隔2 h采集血清一次(第一天奇数时点,第二天偶数时点),用放免法检测血清TSH水平。结果:非AD对照人群TSH近日节律明显,19∶00~20∶00最低(19∶003.89±0.97 mIU.L-1,20∶00 3.76±0.84 mIU.L-1),2∶00~4∶00最高(2∶00 6.15±0.94 mIU.L-1,3∶00 6.32±1.04 mIU.L-1,4∶00 6.39±1.13 mIU.L-1),而AD患者血清TSH水平无显著近日节律,24时间点血清TSH水平波动在3.80~4.03 mIU.L-1之间。24时点中,除16∶00~19∶00时点外,AD患者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AD患者血清TSH水平生物节律消失,多数时点显著低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呼吸内科102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共同探讨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总结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结果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慢性反复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合并喘息,自发性气胸,肺性脑病,情绪异常(低落或烦躁).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合理氧疗与呼吸道护理,营养指导等.结论对COPD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COPD,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分析影响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461例会阴侧切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46例)和未感染组(415例)。统计会阴侧切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比,采用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9.98%(46/461);共检出菌株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49%(23/43),革兰阳性菌占39.53%(17/43)。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5.58%和23.26%。54.35%(25/46)产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与产妇BMI、阴道产检次数、胎膜早破、产程、切口长度、助产士工作年限、术后住院时间、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生殖道感染有关(P均< 0.05),而与产妇年龄、是否为初产妇、是否急诊分娩无关(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BMI (OR = 2.282、95%CI:1.958~8.265、P < 0.001)、阴道产检次数(OR = 1.855、95%CI:1.065~4.682、P = 0.002)、胎膜早破(OR = 2.085、95%CI:1.730~7.165、P < 0.001)、生殖道感染(OR = 2.732、95%CI:2.015~10.562、P = 0.015)、妊娠期合并糖尿病(OR = 3.337、95%CI:2.356~12.526、P < 0.001)、产程(OR = 1.714、95%CI:1.305~4.928、P < 0.001)均为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受多种因素影响,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应对增加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肠道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正常妊娠人群和100名健康体检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粪便标本,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并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记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妊娠不良结局。比较各组肠道菌群优势菌群,并分析其与血糖相关指标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共鉴定出9门属肠道内细菌,各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三组肠道菌群种各优势菌门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FBG、FINS和IR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FBG、FINS和IR与拟杆菌菌门和变形菌门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糖尿病妊娠组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结局组比较,不良结局发生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而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其它菌门比例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妊娠女性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比例改变明显,对其诊断及妊娠不良结局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