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已被证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并能诱导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新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局部骨量,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强度,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策略,已经成为再生医学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确立“廉洁行医”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一条根本途径.教育必须创新形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育必须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常抓不懈.做到“廉洁行医”,必须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实验性硬脊膜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分为3组,即自体筋膜组(A组)、0.9%氯化钠注射液+脊柱膜组(B组)、GM-CSF+脊柱膜组(C组),每组9只,制造L2-L3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模型,分别于术后1、2、4周处死,取标本,行肉眼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介素(IL)-1、IL-6在修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肉眼观察发现药物作用组能够起到诱发炎症反应的目的 ,与其他2组比较,局部应用GM-CSF能增强修复部位外周肉芽组织的生长,起到物理加压效果,加快创面愈合;组织学观察A组与B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硬脊膜修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1周时已达到修复目的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修复过程中处理因素间存在差异,其中以药物作用效应为主;作用时间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GM-CSF在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通过趋化增殖修复部位细胞成分、增加细胞因子表达实现促进硬脊膜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羊颈脊髓压迫动物实验模型,观察不同压迫速率下羊脊髓微血管情况和神经细胞凋亡规律,探讨脊髓损伤机制。方法:28只10~12个月山羊,质量25~30 kg,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4只)。所有山羊在麻醉后均经第二、三颈椎间孔置入6Fr一次性无菌双腔导尿管,球囊部位于硬膜囊前侧,末端留置体外。实验组导管内注入总量相等的0.9%氯化钠液:A组,0.7 mL/d;B组,0.1 mL/d;C组,0.05 mL/d;D组,0.025 mL/d。对照组导管内不注入0.9%氯化钠液。随后,处死山羊,取受压迫脊髓段做病理检查;采用HE染色观察颈脊髓形态学变化,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从A组到D组,羊脊髓神经细胞损伤逐渐加重;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D组细胞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B组CD3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3个实验组(P<0.05)。结论:压迫速率不同可以引起山羊脊髓不同的病理变化,缓慢而长期的压迫给颈脊髓造成的损伤最大;受压前期脊髓微血管增多,这可能是脊髓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甲状旁腺激素(PTH)与二者单独使用对骨质疏松性大鼠骨密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B、C、D、E组切除双侧卵巢,A组大鼠仅切除卵巢周围同等大小的脂肪组织。术后12周各组抽取3只大鼠,检测大鼠的雌激素水平及骨密度相关指标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骨体积分数(BV/TV)。脱颈法处死SD健康雄性大鼠取骨髓进行BMSCs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单标法检测BMSCs是否培养成功。术后12周,各组剩余7只大鼠。其中A和B组不做后期干预处理;C组按60μg/kg剂量背部皮下注射Rat PTH 1-34,隔日1次,连续12周;D组显露双侧股骨颈,注入浓度为5×108/ml的BMSCs;E组在D组的基础上在皮下注射PTH,注射浓度、频率与C组一致。所有大鼠均在干预12周后处死,Micro-CT测量5组大鼠股骨颈Tb.N、Tb.Th、Tb.Sp和BV/TV,观察成骨情况。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LSD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2周,与A组比较,B、C、D及E组大鼠雌激素水平、Tb.N、Tb.Th及BV/TV显著下降,Tb.S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D及E组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可证明B、C、D及E组大鼠为骨质疏松模型。流式细胞技术单标法显示,P3代BMSCs表达CD29(99.86%)和CD90(99.73%),几乎不表达CD34(6.48%)和CD45(0.94%),证明BMSCs培养成功。干预12周后,Micro-CT数据显示,单独使用PTH或BMSCs及联合使用均可改善骨微观结构,但均未达到A组水平。与B组比较,C、D、E组的Tb.N、Tb.Th及BV/TV显著增加,Tb.S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或D组比较,E组Tb.N、Tb.Th及BV/TV显著增加,Tb.S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PTH治疗局部骨质疏松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其具有残留作用,在用药结束后仍可发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尽管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已被证实,但长期使用可出现一些潜在不良反应,包括非典型性股骨骨折及双膦酸盐性下颌骨坏死等,这已引起越来越多专家的注意。施行药物假期的目的是在尽可能保证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及骨密度的情况下减少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以期将其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在药物假期期间,应合理监测相关骨指标,如有骨密度值明显降低或者新发骨折,即应立刻开始重新治疗。  相似文献   
7.
氨甲环酸(TXA)是一种抗纤溶剂,其抗纤溶活性优于其他抗纤溶药物。TXA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在生殖、泌尿、神经、运动等多个系统学科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术中、术后血液丢失,除了术中自体血回输、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等传统血液管理手段外,还可以采用术前、术后应用抗纤溶药物TXA。TXA因显著的止血效果、药物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正>脊柱手术过程中硬脊膜损伤是导致脑脊液漏的根本原因,不但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并且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从而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术中一旦发现硬脊膜损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本文现就硬脊膜损伤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较高,在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还会对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因外伤性SCI而丧失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人数高达60多万。目前,临床上治疗SCI的主要方式包括药物(如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冲击)、手术、物理及康复训练等。SCI后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依靠药物和外科手术的传统治疗方式多局限在病症的缓解,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arinaga认为SCI后运动功能的丧失源于神经细胞的凋亡。目前已有一些早期临床试验证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使受损神经细胞、组织得到修复或替换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使轴突再生、突触重建,进而恢复受损脊髓功能。BMSCs移植为SCI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被认为是创伤性SCI的有效治疗方法。BMSCs移植治疗SCI具有多样性,即BMSCs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应用方法,以不同的机制发挥治疗SCI的作用。笔者就BMSCs移植治疗对SC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