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核辐射侦检对于核武器袭击后及时评估核沾染范围、人员受照剂量以及及时开展救援至关重要.不同于城市核恐怖袭击,野战环境的特殊性,也为核辐射的侦检工作增加难度.综合考虑野战环境中山地、丛林、沙漠、暴雨等特殊自然环境的极度高温、湿热、风向多变的特点,以及炮火、雷区、毒气和小股敌人袭扰等战场环境特点,分析核辐射侦检时,个人辐射防护等级选择和使用,辐射侦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依据,以及特殊环境下准确划定沾染边界,准确地为后续分类救治和洗消提供第一手数据,为野战环境下更高效、安全地进行核辐射侦检提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混合型肝癌(cHCC-CC)病人的预后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54例cHCC-CC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3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分析cHCC-CC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54例cHCC-CC病人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为84.7%、61.1%、47.0%,无病生存率为50.8%、46.9%、26.4%,中位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29.1、17.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为OS和DFS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P=0.035)、微血管侵犯(P=0.023)、淋巴结转移(P=0.041)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微血管侵犯(P=0.007)、淋巴结转移(P=0.024)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CC-CC预后较差,兼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的特点,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影响病人预后生存,建议据此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病率高,病人生存时间短,是目前肝癌治疗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射频消融是小肝癌治疗的重要微创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射频消融能使无法手术的HCC合并PVTT病人获益,但是单一的射频消融术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可侵犯肝内外胆管形成胆管癌栓,其易与胆总管结石、胆管癌等疾病相混淆。目前,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切除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有文献报道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病人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能达到与不伴癌栓的病人相似的生存结局,但总体上此类病人的预后仍不良。手术治疗与胆管引流、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非手术疗法的综合应用或能提高此类病人的远期预后,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道内复杂、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生理条件下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平衡的共生关系。然而,在慢性肝病和肝癌等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通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进入肝脏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另一方面进入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共同促使慢性肝病和肝癌恶化进展。目前,针对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癌的策略包括合理运用抗生素、益生菌或益生元,粪便微生物移植。本文就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和肝癌中的潜在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可侵犯肝内外胆管形成胆管癌栓,其易与胆总管结石、胆管癌等疾病相混淆。目前,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切除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有文献报道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病人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能达到与不伴癌栓的病人相似的生存结局,但总体上此类病人的预后仍不良。手术治疗与胆管引流、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非手术疗法的综合应用或能提高此类病人的远期预后,在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