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季康  俞涵  陈刚  潘界恩  李金 《中国骨伤》2022,35(10):990-995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并分析关节镜下不同穿骨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根据1名健康成年人的肩关节CT数据分别建立传统关节镜下穿骨(arthroscopic transosseous,ATO)技术,巨针技术(giant needle technique)及ArthroTunneler(AT)技术的有限元模型。对3种技术模型上的缝合线均分别施加10 N及20 N载荷,比较并分析3种模型骨隧道及缝合线的应力变化。结果:在相同载荷下,传统ATO技术模型外侧骨隧道及缝合线所受应力均最大,其次为巨针技术模型;AT技术模型中段骨隧道及缝合线所受应力均最大,其次为巨针技术模型。在不同载荷下,3种模型的高应力区均主要集中于缝合线与骨隧道的接触部位。与传统ATO技术模型相比,巨针技术及AT技术模型外侧骨隧道及缝合线的应力分布均较分散,但AT技术模型的中段骨隧道及缝合线均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结论:相对于传统ATO技术,巨针技术及AT技术均可降低缝合线切割骨隧道的风险,可能是较佳的修复方式。但AT技术相对于巨针技术,其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7.0±2.3)岁;39例采用AM技术重建(AM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7.5±2.2)岁。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运用Mimics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胫骨冠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1),胫骨矢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y1)及胫骨轴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2、Ty2)。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重建骨隧道,MTT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5.2±2.1)%、(34.9±3.0)%;Tx1、Ty1分别为(45.5±3.3)%、(44.7±3.0)%;Tx2、Ty2分别为(47.0±3.0)%、(39.9±4.2)%。AM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6.0±2.0)%、(36.1±3.9)%;Tx1、Ty1分别为(46.5±3.1)%、(45.6±3.1)%;Tx2、Ty2分别为(47.4±2.5)%、(39.6±3.9)%。两组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解剖重建。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实现解剖重建,骨隧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