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发生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决策,并分析其短期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7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中转开腹组(60例)及腹腔镜组(70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语言构建中转开腹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效能。通过绘制校准图进行一致性检验。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64例,其中60例发生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7.9%(60/764)。肿瘤位置位于直肠[比值比(OR)=1.846,P<0.05)]、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评分Ⅲ、Ⅳ级(OR=2.381,P<0.05)、腹部手术史(OR=3.652,P<0.01)、肿瘤长径≥5 cm(OR=2.704,P<0.05)和体重指数(OR=1.109,P<0.05)是发生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重合度。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高于腹腔镜组(210 min比190 min,Z=-2.670,P<0.05);中转开腹组出血量高于腹腔镜组(170 ml比120 ml,Z=-6.018,P<0.01);中转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高于腹腔镜组(10 d比9 d,Z=-2.134,P<0.05)。中转开腹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10.0%(6/60)比4.3%(15/704),χ2=4.055,P<0.05];伤口感染率高于腹腔镜组[15.0%(9/60)比4.7%(33/704),χ2=11.318,P<0.05],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位置位于直肠、ASA评分Ⅲ、Ⅳ级、腹部手术史、肿瘤长径≥5 cm和体重指数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发生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频电刀超高热游离技术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肿瘤学预后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6月该院普外科连续99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采用全程高频电刀超高热游离技术(A组),腹、骶前、会阴部全程高频电刀超高热游离(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37例;anterior resection,AR,62例);与同期连续121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采用传统解剖刀剪锐性游离技术(B组),腹、骶前、会阴部游离操作采用解剖刀剪技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52例;anterior resection,AR,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骶前引流总量、淋巴结检出数、3年局部复发率和远处复发率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会阴切口感染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频电刀超高热游离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具有安全、高效和降低癌复发的优点,该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兔VX2肾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兔VX2肾癌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在螺旋CT,MRI及肾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取VX2瘤块种植法成瘤,分别在不同时段行螺旋CT,MRI及肾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实验组成瘤率100%. 肿瘤在螺旋CT平扫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增强后呈低密度结节,边缘环形强化. MRI平扫时,肿瘤在T1 WI和T2 WI上分别为较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灶,3 wk后肿瘤因坏死、液化而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型结节. 肾动脉插管造影,VX2肾癌呈丰富血供表现. 结论:兔VX2肾癌模型的最佳干预期是植瘤后2~3 wk,螺旋CT筛检精确可靠,可作动态观测.  相似文献   
4.
β-榄香烯对兔VX2肾移植癌的放射增敏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兔VX2肾移植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兔VX2肾移植癌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放疗组和放射增敏组(放射治疗结合β-榄香烯乳剂肾动脉灌注治疗)。予以各组相应干预措施后,采用螺旋CT及B超动态监测肿瘤体积的变化,比较各组肿瘤生长延缓时间,计算β-榄香烯乳剂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enhancementratio,SER)。同时,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TdT介导的带生物素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采用6MevX线放射治疗(3Gy·Fx-1·d-1×5d)结合β-榄香烯乳剂肾动脉灌注治疗(10mg·kg-1·d-1×5d)的放射增敏组,其肿瘤的放射增敏效应最为显著。放射增敏组肿瘤生长延缓时间明显长于放疗组和空白对照组。β-榄香烯乳剂SER为1.89。透射电镜下放射增敏组肿瘤细胞凋亡较放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放射增敏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放疗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低剂量β-榄香烯乳剂对兔VX2肾移植癌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DCV荧光染料从SW780人膀胱癌细胞系中分离侧群细胞(SP细胞),并观察该侧群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征. 方法 SW780细胞体外培养,用DCV荧光染料分析SP细胞比率.分选SP与NSP细胞群落后体外培养扩增.软琼脂克隆集落生成实验比较SP细胞与NSP细胞的体外单克隆生长能力.采用RT-PCR法比较ABCG2、MDR1、Oct-4及Bmi-1等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 SW780细胞的SP比率为1.6%.经体外培养后SP细胞可以产生SP细胞与NSP细胞,NSP细胞只能产生NSP细胞.SP细胞体外单克隆生长率显著大于NSP细胞(P<0.01).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SP细胞的ABCG2、MDR1、Oct-4及Bmi-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NSP细胞. 结论 流式细胞仪激发DCV荧光染料可从人膀胱癌SW780细胞系中分离出侧群细胞,该侧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GRK6在胆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胆管上皮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并探究抑制GRK6的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克隆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RK6在胆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QBC939细胞中GRK6的表达,检测si...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体外人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株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苦参碱诱导GRC-1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分别作用于人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株24、48、72、96h。采用MTT法观察苦参碱对GRC-1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检测苦参碱诱导的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苦参碱对GRC-1细胞株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GRC-1细胞株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苦参碱能明显诱导GRC-1细胞株凋亡。经苦参碱作用后,GRC-1细胞株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苦参碱对体外人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株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以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榄香烯介入治疗对兔VX2肾移植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VX2肾移植癌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碘油栓塞,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β-榄香烯、顺铂、卡铂、阿霉素、噻替哌、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等药物介入治疗组。各组予以相应干预措施,采用螺旋CT及B超动态监测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并计算平均抑瘤率。治疗后1、7、14d作血液生化检查。治疗后14d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不同药物介入治疗对兔VX2肾移植癌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兔VX2肾移植癌对碘油栓塞、丝裂霉素、顺铂、卡铂高度敏感,肾功能损伤严重;对β-榄香烯、阿霉素、5-氟尿嘧啶中度敏感,β-榄香烯对肾功能损伤较轻微;对噻替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耐药。光镜及透射电镜下β-榄香烯治疗组以肿瘤细胞凋亡为主,偶见细胞自溶;Bax表达显著上调(P<0.05),Bcl-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介入治疗肾癌效果显著,肾脏损伤轻微,其作用机制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为主,Bax参与该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影响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9-12-3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45例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56例(4/5)病人作为建模组,剩余89例(1/5)病人作为验证组。在建模组中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列线图。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图评价列线图预测效能。结果年龄、切除效果、CRS评分以及术后辅助治疗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OS、PFS列线图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5年OS和P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784、0.794、0.756。在建模组与验证组的校准图评价中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结论高龄、姑息性切除、CRS评分3~5分、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是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