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突出物位于椎问管(孔)及椎间管以外,主要累计同节段神经根、产生相应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症与髓核椎管内突出累及下节段神经根的后外侧或外侧突出症临床表现不同。我院1995年2月-2003年8月采用旁正中切口切除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历简介男,47岁。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上肢麻木,无力。曾按“颈椎病”治疗,症状却进行性加重。5个月后又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10天前因步态不稳,跌倒,尿潴留。查体:神志清,顿软,颈后无压痛。观上肢及双乳头平面以下疼觉消失。双上肢肌力Ⅲ级,双肢肌力Ⅰ级。肌张力增高,双侧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双下侧巴彬斯基征(+)。X线片示:C2~C7椎体后见条索状骨化影。CT示:C2~C7椎体后呈高密度,椎管所剩矢状径仅约20mm。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C2~C7);并椎管高度狭窄,高位截瘫。治疗:在局麻下行后…  相似文献   
3.
张伟  高聿同  仲江波 《山东医药》2006,46(15):44-45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巨细胞瘤53例,平均随访8a3个月。认为病灶刮除术+骨水泥填充与病灶刮除术+植骨疗效相当,肿瘤大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的复发率较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肿物,诊断与治疗均不困难。但治疗方法繁多,且对各疗法的疗效及复发率未见有系统报道。自1992年8月~1996年7月我们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共治疗腱鞘囊肿327例,现对6种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7例中,男108例,女219例;年龄15~57岁,平均32岁。手背及腕部216例,手掌侧41例,足背部58例,足掌部9例,膝关节外侧2例,肘部1例;囊肿为单腔者248例,多房者79例。1.2编组与治疗方法327例随机编为6组。I单纯击破。用硬物猛击或挤压囊肿,造成皮破裂;或用粗针刺破囊肿加压揉按。1组:挤破十揉按。如1组…  相似文献   
5.
XX,男,7岁。因左拇指外展障碍5年就诊。查体:左拇外展完全受限,虎口Ⅲ度李缩,被动牵拉亦不能矫正畸形。其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正常。拇指指蹼背侧皮肤见一1.0cm疤痕,质地柔软。X线片未见有骨关节异常。既往史:患儿2岁前常因“感冒”致发热,惊厥,在当地卫生室给予针刺、指挤合谷穴位多次。治疗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拇收肌挛缩成一条硬索状物。切除部分挛缩带后外展拇指即达正常外展位。由于病变时间较长,左拇指指蹼皮肤张力较大,虎口开大后皮肤缺损,采用掌背皮瓣修复虎口,并取左腹壁游离皮瓣植于缺损处。术后拇指固定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2岁,胸背部疼痛1月余,左上肢胀痛、双下肢瘫5d,大小便失禁2d。查体:上胸段脊柱左侧凸并后凸畸形,T1-7棘突扣痛;乳头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0级,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B级。肌张力高,Babinski征阴性。X线片及CT示C7-T7椎体结构紊乱,左侧凸畸形,可见半椎体、蝴蝶椎及融合椎(图1)。MR示上中段胸椎管内见一囊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除,信号均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GF-β1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antibody,TGF-β1Ab)复合生物蛋白胶(fibrin glue,FG)预防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作用和对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来亨鸡72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8只.左足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四股交叉缝合肌腱,鞘管未缝合.按鞘管区给药分为4组:A组TGF-β1Ab、B组FG、C组TGF-β1Ab+FG、D组生理盐水.仅术中注入一次药物.术后1、3、8周,每组各取6只鸡第3趾行大体及组织学观测.[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3、8周肌腱粘连程度分级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其余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测:术后3、8周A、B、D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C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结论]TGFβ1抗体复合生物蛋白胶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肌腱粘连,不影响肌腱的正常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PTEN,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和P53在40例骨肉瘤及20例骨软骨瘤中的表达。结果PTEN在骨良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0.0%,显著高于骨肉瘤组织的55.0%(P<0.05);p53在骨良性肿瘤组织中不表达,在骨肉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7.5%,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肉瘤组织中,PTEN和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3710,P=0.0189)。PTEN的表达与骨肉瘤分化程度有关,与肺转移无关。p53的表达与骨肉瘤分化程度及肺转移无关。结论PTEN和p53与骨肉瘤的发生有关,且两种指标具有相关性,临床上联合检测PTEN和p53的表达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具有指导意义。PTEN检测对判断骨肉瘤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 42例。其中股骨远端 24例, 胫骨近端 16例, 腓骨上端 2例。病理类型: 骨肉瘤 21例, 骨巨细胞瘤 (Ⅱ~Ⅲ级) 16例, 软骨肉瘤 4例, 滑膜肉瘤 1例。行骨肿瘤的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 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 对骨肉瘤患者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随访 12~72个月, 其中 3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2例出现复发。膝关节活动范围: 伸 0°, 屈 85 ~120°。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 ≥23分 22例, 15~22分 17例, <15分 3例, 优良率达到 86%。结论: 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 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Cooney[1] 、HiroakiSakano[2 ] 等关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1)桡骨远端背(掌)侧皮质粉碎,关节面移位>2mm ;(2 )掌侧角向背侧倾斜>2 0~2 5°;(3 )桡骨短缩>5mm ;(4 )复位后不稳定,易发生再移位;(5 )涉及关节面的粉碎骨折。这种骨折可发生在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中。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由于其局部的稳定性已丧失,加之固定需跨越多个关节,固定强度较差。而前臂肌肉对桡骨远端始终起着挤压作用,石膏固定不能提供持续对抗前臂肌肉的力量,经常发生再移位[3 ] 。若处理不当多遗留有腕关节畸形,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