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TRIM23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RIM23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应用shRNA质粒转染骨肉瘤细胞系U2OS,通过MTT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应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U2OS细胞Akt/P53/P21通路的表达改变.结果 TRIM23蛋白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成骨细胞;沉默TRIM23基因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沉默TRIM23基因下调P-Akt表达,但总Akt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上调P53与P21的表达.结论 TRIM23在骨肉瘤细胞中表达升高,TRIM23能通过调节Akt/P53/P21通路影响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随机数表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纳入符合膝关节关节炎诊断标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ERAS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护理及宣教,术中实施微创手术操作,优化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疼痛管理及体温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对实验室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统计,采用t检验评价其疗效。 结果术后第2天及术后1周ERAS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术后2 d:t=6.40;术后1周:t=2.85),C反应蛋白值低于对照组(术后2 d:t =-5.27;术后1周:t =-2.01;均为P<0.05)。术后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和C反应蛋白值未见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5 d ERAS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S:t=-3.08,HSS:t=2.7,P<0.05)。术后1个月ERAS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5)。 结论ER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Eotaxin-1、MCP-1和VEGF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30例为OA组,无KOA临床表征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Eotaxin-1、MCP-1和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确定各细胞因子的诊断能力;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各细胞因子的联合指标,计算曲线下面积并确定各细胞因子联合指标的诊断能力.结果 Eotaxin-1、MCP-1和VEGF在血清及关节液中的表达分别为73.91±18.87/46.16±12.35、78.64±19.61/259.45±46.57和92.89±30.23/165.72±35.55,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单独的细胞因子中MCP-1的诊断能力最高;联合指标Eotaxin-1+ MCP-1和Eotaxin-1+ VEGF+ MCP-1的诊断能力最高.结论 Eotaxin-1、MCP-1和VEGF在KO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清联合指标Eotaxin-1+MCP-1可能对KOA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注射剂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4例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干预+速碧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统计两组患者拔除引流管量、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7 d)均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速碧林针剂可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的评估。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于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伸直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的测量。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63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5±2.7)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8±0.4)分]、HSS评分[(93±6)分]和髌骨Feller评分[(26±4)分]较术前[(6.8±2.2、37±6、16±6)分]有明显改善(t=18.223,t=-51.741,t=-11.485,P<0.05);术后6个月患者股四头肌肌力[(80±8)分]较术前[(74±8)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1,P<0.05)。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屈:(118±5)°,伸:(1.0±0.9)°]较术前[屈:(80±14)°,伸:(3.8±1.8)°]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062,F=105.050,P<0.05)。伸直位和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以及两种状态下Q角差值,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伸直位:t=20.489,t=6.753,t=4.891,屈曲位:t=21.497,t=2.853,t=5.698,P<0.05)。 结论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完成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TKA)中的优势,并探讨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应用的实际意义。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从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患者中,选取双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标准包括:确诊膝骨关节炎(KOA);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KOA分级≥ 3级;60~75岁,无手术禁忌症等。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近期存在感染或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共19例患者纳入3D组,在个性化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完成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另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工具膝关节置换手术;3D组女15例,男4例;对照组女16例,男4例。两组手术采用相同手术入路,对比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术后采用统一康复方案及用药方案,术后3、6个月进行规范化随访,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术后通过摄取标准化正侧位X光片评估股骨和胫骨机械轴的夹角(MFTA);冠状位股骨解剖轴和股骨髁切线的夹角(LDFA);冠状位胫骨解剖轴和胫骨平台切线的夹角(MPTA);矢状位胫骨后倾角(STCA),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3D组(170.6±26.5)min、略长于对照组(165.3±24.7)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3D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77,7.2297,27.3163,P均< 0.05)。KSS评分术后3个月3D组(92.1±2.3);对照组(89.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7,P<0.05)。MFTA、STCA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1586,3.8190,P均<0.05);LDFA、MPT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对于常规工具膝关节置换,定制3D打印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数字化、创伤小等优点,可以对膝关节置换,尤其在双膝同期置换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