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置入双钢板治疗后内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评估复位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收治的后内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19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37~73岁,平均56.71岁。均采取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置入双钢板治疗术后给予X线及三维CT再次评估复位情况。同时随访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1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无畸形愈合及骨不连。1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切口愈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优14例,良3例。 结论应用双反牵引、微创技术植入钢板及双钢板raft技术固定治疗后内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术中快速复位,软组织并发症少,可避免骨折塌陷,畸形愈合优点。这种方法是治疗后内侧及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顺势牵引微创治疗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分析其复位技巧和闭合复位的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到2017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创伤骨科应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的58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治疗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选择接骨板经皮置入或髓内钉内固定。采集闭合复位成功率、术后感染率、神经血管并发症、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5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1±4)个月。在顺势双反牵引辅助下,所有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36例胫骨平台骨折有21例闭合复位成功,15例有关节面塌陷的骨折结合阶梯钻和顶棒复位成功。1例切口出现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没有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获得愈合,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复位丢失等并发症。53例患者功能恢复良好,52例患者恢复到伤前生活或工作状态,1例工伤患者未回到工作岗位。 结论在下肢骨折的治疗中,顺势微创技术是一种简单迅速、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装置结合钢针撬拨闭合复位,骨膜外置入双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应用双反牵引、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Schatzker分型为Ⅴ型、Ⅵ型的胫骨平台骨折23例,术中应用双反牵引装置,在膝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的自身张力牵引下,结合钢针撬拨闭合复位,骨膜外置入双钢板固定,术后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9±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平均(125±9)°,伸直平均(2.7±2.1)°。所有患肢均恢复正常力线,患膝稳定。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18例,良5例,优良率100%;HSS评分平均为(86±8)分,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 结论双反牵引装置可以提供有效牵引力,并能维持断端,给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1,2 intracompartmental supraretinacular artery 1,2 ICSRA)的解剖特点及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9月共收治确诊的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11例,均采用逆行的1,2ICSRA为蒂骨瓣植入术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并以DASH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33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11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2周。术后6个月DASH评分平均为6.5分,腕关节功能接近正常。结论慎重的选择适应证,熟悉相关解剖知识,仔细的手术操作,采用逆行的1,2ICSRA为蒂骨瓣植入术结合Herbef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37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前正中纵切口开放复位,西脉髌骨爪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髌骨爪无断裂及脱落。按照陆裕朴等评定标准:优3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7.3%。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符合张力带原理,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诊疗流程和手术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11~69岁,平均35.6岁。左侧7例,右侧8例。致伤原因:摔伤14例,车祸伤1例。冠状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标准:Ⅱ1型9例,Ⅱ2型5例,Ⅱ3型1例。术前、术中和术后均在麻醉下行内翻、内旋和轴向应力位透视评估肘关节稳定性及肱桡关节间隙。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型钢板或专用钢板固定,粉碎骨折结合克氏针固定,合并尖部骨折时加用缝合法固定,然后外侧入路探查并以锚钉修复重建外侧副韧带(LCL),患者无应用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2~30个月随访,平均18.7个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0周。平均屈曲136.8°±3.3 °,平均伸直3.6°±1.3°,平均旋前86.8°±5.6°,平均旋后88.6°±3.5°。所有患者未出现肘关节不稳定、疼痛及肘内翻等并发症。上肢功能损伤(DASH)评分为2.5~12.5分,平均5.3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优13例,良2例。 结论 手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可以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可明显降低肘内翻、关节快速退变及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后病人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MIPO治疗新鲜有移位的肱骨干闭合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1~74岁,平均45岁;AO/OTA骨折分型A型4例,B型9例,C型2例),锁定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干前方,术后记录手术至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并以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结果肩关节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23 d(8~60 d),肘关节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50 d(14~168 d)。结论 MIPO技术是一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早期恢复肩肘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 cm至肱骨髁上2 cm之间的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1%[1]。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我们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折弯反向导针技术在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治疗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采用折弯反向导针技术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置入治疗的13例骨盆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为31~76岁,平均50.7岁;单纯耻骨上支骨折2例,合并骨盆后环损伤的11例。常规导针置入失败后,空心钻开口,钝头折弯在前进入髓腔,旋转导针使其尖部指向近骨折端髓腔或远离关节,锤击导针顺利通过,选择合适的6.5 mm空心钉内固定。依据术后影像学检查及体格检查评价该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统计置入逆行耻骨上支髓内螺钉的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末次随访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病人共置入14颗螺钉。置入1枚螺钉所需透视次数为28~49次,平均37次;手术时间为18~60 min,平均32 min。术后CT证实14枚螺钉完全位于骨内,均未突破耻骨支及髋臼骨皮质。术后所有病人均无血管、神经或泌尿生殖系统及切口感染并发症。病人术后获6~20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除1例于术后1个月首次复查发现松动,后减少下地活动,延迟愈合外,其他病人均于术后3个月左右复查时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8天。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优10例,良3例。结论 折弯反向导针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置入的可操作性,尤其是狭窄髓腔,其准确性、安全性高,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