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静脉栓塞是下肢手术,特别是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引起的肺栓塞而死亡,文章通过阐述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西医预防以及其它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预防及治疗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MIPPO技术,采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我科采用MIPPO技术用双钢板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患者21例,先采用内侧切口,复位骨折,用普通钢板固定,必要时可配合克氏针或螺钉临时或永久固定,外侧应用MIPPO技术,不剥离骨膜,用LISS钢板固定,股骨髁上骨缺损区应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结果:21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按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MIPPO技术可进一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滑膜炎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具有病程长、易迁延、好复发的特点,目前国内外治疗主要以抗感染、关节穿刺及冲洗等为主。我科自1999年以来,采用已故著名老中医郭汉章前辈的学术思想,运用中药内服外敷等方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2年10月~2007年8月,我科应用闭合撬拨复位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各类型的跟骨骨折98例(114足),其中23足因关节面塌陷严重,复位较困难的患者,采取了后方+侧方配合撬拨治疗,据随访,大多数病人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98例(114足)中,男65例,女33例;双跟骨累及者16例,年龄15~56岁,平均26岁;伤后至入院最长时间为11d,最短2h。骨折类型根据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和数量分:关节外骨折4足,剪力骨折16足,舌状骨折23足,中央塌陷型骨折31足,粉碎性骨折40足。根据复位前侧位X线片测量跟距结节角呈负值32足,0°~10°46足,11°~20°29足,20°以上者7足。均为高处坠落而致的闭合性骨折。2手术方法硬外麻醉或局麻后,患者俯卧位,根据伤后X线片示跟骨骨折类型、关节塌陷部位、跟距结节角减少度数决定进针角度及深度。将足跟后侧皮肤向上牵拉,在C型X线机引导下,在跟健止点处,针尖略偏向外侧,对准后关节面下方,插入一骨圆针。当跟距结节角减少较多时,针与跟骨纵轴所成的角较大,反之较小。当针进入塌陷骨折块下或骨折线近端时,助手将患肢屈曲膝、踝关节,将针体下压撬拨复...  相似文献   
5.
<正>股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髓内钉治疗仍为首选,因其操作较困难,尤其是对闭合复位技术要求较高。自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们对39例闭合复位不成功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通过骨折处小切口,利用术者食指探查顺利完成骨折复位穿钉,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EGb761对视神经夹伤后兔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24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制作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球后注射EGb761(60mg/kg),左眼球后注射等容量平衡盐液BSS。于伤后4,7,14d取材,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计数RGC;并进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伤后3~14d,两组RGC数目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GC数目明显高于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两组均有MBP阳性表达,BSS组表现为强阳性;实验组MBP表达呈下降趋势,14d表达呈弱阳性;BSS组表达也随时间有所减弱,但14d时表达仍明显;不同时间点实验组RGC阳性率均低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b761能降低视神经夹伤后MBP的含量,提高RGC的存活数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振幅/峰潜伏时(A/LT)比值在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检测可疑开角型青光眼56例(84只眼)、早期POAG患者62例(90只眼)及上正常对照组40例(80只眼)PVEP及A/LT比值.结果 可疑POAG及早期POAG患者PVEP检测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可疑POAG及早期POAG患者PVEP检测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疑POAG及早期POAG患者A/LT比值分别为1.16和1.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EP的A/LT比值分析在POAG早期诊断中有较好地临床应用前景.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by relative value of amplitude/latency through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 (PVEP) for early diagnosis.Methods Fifty-six cases (84 eyes) doubtful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62 cases (90 eyes) of earl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and 40 cases (80 eyes) of normal controls were tested for relative value of amplitude/latency.Results The abnormal ratio of doubtful and earl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The abnormal ratio of doubtful and earl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was different,which was insignificant.Relative value of amplitude/latency in doubtful and earl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were 1.16 and 1.29,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Relative value of amplitude/latency has a better perspectiv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early diagnosing open angle glaucoma.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方式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功能。方法对36例POAG患者和36例正常人进行mfERG检查,记录以黄班中央凹为中心5个环状视网膜区域R1(0°~2.5°)、R2(2.5°~5°)、R3(5°~10°)、R4(10°~15°)、R5(15°~20°)一阶反应 N1、P1波反应密度(单位面积的反应幅度即振幅密度值)及P1潜伏时,将一阶反应N1、P1反应密度取算术平均值产生N1-P1平均反应密度,测量POAG患者平均视野缺损值( MD),所得数据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斑区R1、R2环内POAG患者N1、P1平均反应密度明显减少,P1潜伏时明显延长。 R1、R2环N1、P1平均反应密度减少与平均视野缺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由于N1、P1主要起源于外层视网膜,因此mfERG能很好的显示POAG患者黄班区外层视网膜功能损害,并与青光眼病程进展相关,为青光眼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索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共收集2002年5月至今300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本组病例经6个月至11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矫正镜前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脑卒中偏瘫步速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gt;3个月,初次发病的5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有行走能力但伴有步态明显异常和步行缓慢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和步态矫正训练等。研究组对偏瘫步态患者在步行时,结合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在患下肢摆动前期时兴奋其臀大肌,在患下肢支撑期时刺激其腘绳肌,对照组在静态立位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刺激患侧腘伸肌和臀大肌。两组治疗前后均用足印法评测步行6 m的步速;用Holden评定步行能力,用Brunnstro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通过4周治疗后,患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能力、步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偏瘫Holden步行能力和步速的提高较静态立位下进行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相比更明显。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提高偏瘫步速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