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已经发现大多数实体肿瘤组织内存在低氧甚至无氧区,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低氧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缺氧诱导基因表达的信息通路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HIF-1α通过调控多种低氧反应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缺氧诱导产生的特异应答,介导机体的整体和局部缺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DI)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0月324例行LC的患者,患者术中均采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即在分离出认为的"胆囊管"后,紧贴该"胆囊管"向胆囊方向逆行游离,如游离后证实为真胆囊管,即可断夹,并切除胆囊,否则改变解剖路径,重新寻找胆囊管,以避免BDI,直至胆囊切除。结果:324例患者中,319例"胆囊管"证实为实际胆囊管或其安全部位,3例发现实际为肝(胆)总管,2例为变异的肝外右后叶胆管汇入胆囊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C,平均手术时间64.3(25~210)min,平均出血量7.3(2~150)mL。术后并发轻微胆汁漏、胆囊区少量积液1例,穿刺孔感染2例,经穿刺引流、伤口换药而愈。其余患者未发现BDI。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6(1~13)d。随访1个月未见黄疸、腹痛等异常。结论: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LC术中BDI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作为其他预防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冲洗吸引器钝性解剖分离Calot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运用。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冲洗吸引器钝性解剖分离Calot三角共施行LC手术37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采用此法行LC手术,371例LC完成368例(占99.2%),平均手术时间35 min。本组无一例发生胆道损伤、大出血以及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B超常规检查,均恢复良好,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 冲洗吸引器钝性解剖分离Calot三角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进一步提高LC的安全性,降低术中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4.
吴炜林  丁守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10-4811
目的:通过孕产妇死亡评审了解主要死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芜湖市2003~2008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调查报告和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中芜湖市孕产妇死亡27例,前3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和心脏病。评审结果为可以避免死亡18例,占66.67%;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4例,占14.81%;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18.52%。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政府重视,全社会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扎肝动脉对胆道梗阻大鼠肝脏的影响并探讨其损伤的机制.方法:将63只SD大鼠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A组:结扎胆总管0h、3d、7d,各组动物(n=7);B组:结扎胆总管3d、7d后恢复胆肠内引流伴结扎肝动脉,每组动物(n=21).各组术后又分为1d、3d、7d三个时段.观察术后大鼠的病死率,ALT、ALP、TB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巴德3DMAX补片免钉合在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时期内7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实验组予3D MAX补片免钉合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对照组予传统无张力疝环填充术。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组无一例中转开腹,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基本无疼痛,并发症,复发率低。而手术时间上,实验组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德3D MAX补片免钉合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微创、安全、简单的疝修补术,可以作为常规的疝修补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胆道梗阻不同时段大鼠能否结扎肝动脉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肝动脉结扎组(HAL组)、胆道梗阻7d+肝动脉结扎组(BDL7+HAL组)及胆道梗阻14d+肝动脉结扎组(BDL14+HAL)。术后1d、3d、7d留取血及肝脏标本测定肝功能、肝组织HIF-1α(hypoxic-inducible factor-1α,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及病理变化。结果:肝动脉结扎后,各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8、8/8、5/6、6/7;各组ALT、AST、TBIL水平均升高,术后1d达最高值。HAL组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BDL7+HAL及BDL14+HAL组术后7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肝动脉结扎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HIF-1α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中央静脉周围。术后3d,HAL组HIF-1α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7.8±3.2)%vs(2.1±1.4)%;术后1d,BDL14+HAL组HIF-1α蛋白较BDL7+HAL组明显增高(8.1±3.5)%vs(3.5±2.3)%。肝脏组织学检查,各组可见程度不同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和胶原组织增生。结论:胆道梗阻大鼠在解除胆道梗阻后可以耐受肝动脉结扎,但肝功能损害较重,其机制可能与术后侧枝循环的建立诱导HIF-lα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快通道外科(FTS)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应用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2012年收治的6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运用FTS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运用传统围手术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方法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皮肤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FTS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治疗方法能达到很满意的效果,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相比,具有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己经发现大多数实体肿瘤组织内存在低氧甚至无氧区,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低氧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缺氧诱导基因表达的信息通路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HIF-1α通过调控多种低氧反应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缺氧诱导产生的特异应答,介导机体的整体和局部缺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内微电极碎石仪在腹腔镜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的2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记录碎石仪的使用时间、成功率、是否联合肝叶切除、术后住院时间,观察胆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体内微电极碎石仪在腹腔镜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成功率为80%(20/25),碎石时间15~120 min,中位碎石时间30 min;术中胆道出血4例,经生盐水冲洗,暂停操作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住院时间3~25 d,中位住院时间6 d;术后不良反应包括腹水、胰腺炎、胆漏和肠漏,总发生率16%(4/25),均导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道镜使用微电极碎石仪碎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常规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