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3D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螺旋CT对45例中央型肺癌行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重建及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进行3D图像分析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5例中央型肺癌,MPR与SSD示15例支气管呈刀鞘状或鼠尾状,表面凹凸不平;10例腔内堵塞,呈盲端;8例肿块压迫、破坏支气管呈弧形压迹并向对侧移位;7例腔内结节状隆起;5例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MIP示肿块呈类圆形、不规则形、结节形,边缘凹凸不平、大小不等分叶及棘状突起。19例与纵隔呈钝角,广基底相连,其中6例肿块侵入纵隔血管间隙;14例与纵隔呈锐角相交;12例与纵隔分离。16例增强扫描,有9例肺动脉管壁受侵包绕。结论:螺旋CT3D成像是诊断中央型肺癌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创伤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补充方法。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淋巴管生长特点与细胞增殖关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icTure-Plus法检测62例食管鳞癌石蜡包埋组织Ki-67、CD34和D2-40表达,计数癌巢及其周围功能血管密度(BVD)、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密度(LVD).结果:62例食管鳞癌组织血管、淋巴管的生长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癌周明显多于癌巢组织,且其生长具有明显异质性.MVD在食管下段癌中明显多于中、上段癌,且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随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S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均<0.05;LVD在淋巴结有转移组明显多于无转移组,SⅢ期明显多于SⅠ期,P均<0.05.Ki-67表达与癌周MVD、BVD和LVD呈正相关,P均<0.05;D2-40在食管鳞癌细胞质中亦有表达,且与癌巢中的MVD、BV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癌细胞的增殖与癌周血管、淋巴管的生长呈正相关,血管、淋巴管过度生长是临床易进展的标志之一;Ki-67、D2-40均可作为预后判断的独立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颅内动脉成像,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43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40个,漏检3个,未检出3个均为颅内(1个为多发)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93.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6个,漏检7个,未检出中4个为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动脉瘤,3个为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83.7%.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对靠近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的动脉瘤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疑为上颌埋伏牙的患者做上牙齿轴位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后处理功能,做最大密度投影,并将MIP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重建(SSD)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 4种重建图像中,MIP图像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显示率最高,对埋伏内部结构的密度差异显示最好。26例患者中, 14枚埋伏牙位于腭侧, 10枚位于唇侧; 1枚埋伏牙牙根位于唇侧,而牙冠位于腭侧向内、下生长;另1枚萌出方向与其完全相反。结论 MIP图像对上颌埋伏牙定位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MPR、CPR、SSD,可作为颌埋伏牙CT定位的首选图像。  相似文献   
5.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底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技术与常规扫描诊断颅底骨折的对照比较,进一步探讨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MPR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颅底骨折的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头颅常规CT扫描外,又对其颅底进行高分辨扫描及MPR。结果65例脑外伤病人颅底高分辨CT扫描及MPR发现颅底骨折58例194处,其中线样骨折76处,粉碎骨折118处;而常规CT扫描发现颅底骨折52例111处,其中线样骨折49处,粉碎骨折62处,6例颅底骨折被漏诊,83处骨折不能明确显示。薄层高分辨及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并且每个病例有多幅图像支持诊断,与颅底常规CT扫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0.82,p<0.005)。结论对颅脑外伤病人进行CT检查时,增加颅底薄层高分辨扫描及MPR,能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对临床硬脑膜修补的筛选、预防颅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应用螺旋CT对18例上颌骨内埋伏牙所在位置的牙颌骨组织进行横断面薄层扫描,所得数据采用表面阴影成像法,获得单纯的牙体表面影像。结果表明螺旋CT牙体表面成像能立体地全方位地显示骨内埋伏牙的形态、位置、与邻牙的关系及萌出方向。提示螺旋CT牙体表面成像技术在骨内埋伏牙的正畸治疗和外科处理中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成人茎突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对成人茎突测量中各种参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6例临床疑为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 ,并进行三维SSD和MPR等图像后处理 ,然后对图像进行测量 ,测得茎突的长度和偏斜角 ,并与X线平片和常规冠状位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 3 6例中 ,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超过 3 0mm者 3 3例 ( 91.6% ) ;SSD图像测得茎突向内偏斜角 >2 5°者 2 9例 ( 85 .5 % ) ,向前偏斜角 >2 5°者 2 6例( 72 .2 % )。结论 螺旋CT三维SSD图像测量成人茎突偏斜角非常方便 ,但SSD图像不能测量茎突长度 ,而MPR重建图像测量茎突长度却很容易 ,两者互补 ,更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病变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孤立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病变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采用CD34单抗标记测定MVD,分析良、恶性病变、炎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差异及各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和炎性病变组的BV分别为(3.45±1.75)、(10.40±4.08)、(8.40±8.42)mL/100g;BF分别为(24.48±18.74)、(77.75±43.03)、(84.54±107.13)mL/(100g·min);PS分别为(4.33±2.90)、(21.70±10.86)、(14.67±10.29)mL/(100g·min);MTT分别为(15.54±7.01)、(15.23±13.35)、(12.55±8.39)s。良性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炎性组BF、BV、PS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炎性组间仅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无相关性(P>0.05)。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化程度鉴别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BF、BV、PS与MVD呈正相关(P<0.05),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肺部孤立性病变血管生成情况,为鉴别肺部孤立性病变良恶性和治疗、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