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儿童肺炎知晓程度和培训需求。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对1 095名医务人员进行闭卷考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1 217家乡镇卫生院(372家中心卫生院)派一名学员代表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基层医务人员对儿童肺炎常见病原较熟悉,但对儿童肺炎肺部听诊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知晓率较低,为53.8%,对儿童肺炎引起全身各系统病理变化的关键了解甚少,正确率仅17.3%;儿科执业医师较其他执业医师知晓程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P<0.05),不同年龄阶段、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资格、学历、地区之间知晓程度无明显差异;74.6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儿童肺炎技术培训非常适宜。结论基层医务人员儿童肺炎知晓程度欠佳,培训需求高。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传统的诊断方法时间长、阳性率低,容易延误治疗,影响愈后,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3-β-D葡聚糖、甘露聚糖及其抗体、抗烯醇化酶抗体、念珠菌评分及定植指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鉴漏诊、误诊病例的经验教训,提高CT检查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和正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漏诊、误诊28例肋骨骨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漏诊达25例,占89%,第2、3次复查时出现骨痂才诊断正确;误诊3例,占11%.结论 CT诊断肋骨骨折应对图像综合分析,及时复查,必要时详细体格检查,从而提高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降低、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和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taichui)的双重PCR方法。方法从Gen Bank中获取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以及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虫种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双重PCR法。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与17个相关虫种一起进行PCR扩增,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ITS1扩增产物经p MD19-T载体进行TA克隆获得质粒,并将质粒进行梯度稀释,检测其敏感性。应用新建的双重PCR法鉴定从47副猫内脏和40副犬内脏中收集的吸虫,检测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新建的双重PCR法能扩增出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648 bp和279 bp,不与钩棘单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心形咽口吸虫、次睾属吸虫囊蚴、外睾属吸虫囊蚴、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似锥低颈吸虫、全冠属吸虫、重盘属吸虫、异尖属线虫、东方次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瓦氏瓦生吸虫、背孔属吸虫和宫脂属线虫的DNA发生交叉扩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应用该双重PCR法,2类吸虫DNA的最低检测值分别为1.49×10-1pg和1.14×10-1pg。对来自猫内脏和犬内脏的吸虫检测表明,该方法能够区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并且不与猫、狗中其他的吸虫DNA发生交叉扩增。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法可用于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述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和血气分析诊治肺心病(COP)的重要价值。方法 对51例肺心病之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应用CDE对心脏病变进行检测,同时应用血气分析仪进行酸碱失衡的测定并分型,以后者7种主要检测类型为基础对比分析CT3E心脏异常的超声表现。结果 血气分析主要检测为7种不同类型的酸碱失衡:呼吸性酸中毒(呼酸,31%),呼酸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16%),代碱(12%),呼吸性碱中毒(呼碱,10%),呼酸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4%),代酸(4%),以及代酸并呼碱(2%)。各种类型下CDE显示心脏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结论 两种诊查技术联合应用,为早期治疗肺心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CDE心脏异常信息和血气分析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CT平扫定量参数测量鉴别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与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H)的可行性。方法:10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P-SAH组(15例)、D-SAH组(30例)、对照组A(血红蛋白正常者30例)及对照组B(血红蛋白升高者30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CT资料。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脑沟裂内血管区及其邻近脑白质的CT值,计算两者的差值(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平扫CT图像上P-SAH组和D-SAH组均表现为脑沟裂内血管区与脑白质密度的差异较对照组增大、两者对比更明显。脑沟裂内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D值在4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平均CT值为(53.26±5.50)HU,显著高于与其它3组(P<0.05);P-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CT值与对照组B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2±5.38) vs. (41.91±1.30)HU;P>0.05]。P-SAH组、D-SAH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脑白质CT值分别为(26.42±2.10)、(30.11±0.77)、(29.91±1.25 )和(30.37±1.31)HU,P-SAH组明显低于其它3组(P均<0.05),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差值在四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H组与对照组B之间,以差值大于13.3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84.6%,特异度90.0%;P-SAH组与D-SAH组之间,以差值小于18.1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AUC为0.762,敏感度76.9%,特异度70.0%。结论:脑沟裂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两者的差值对判断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资与D-SAH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术后辅助性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4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性TACE治疗分为TACE组(129例)和非TACE组(114例),用Kaplan-Meier法描绘两组的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巴塞罗纳(BCLC)分期对243例HCC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分别探究术后辅助性TACE对0/A期和B期患者的作用。结果 TACE组和非TACE组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2.4%、41.1%和84.1%、51.4%和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8.2%、47.0%、55.5%和34.4%、60.6%、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糖类抗原19-9水平、肿瘤直径、多发肿瘤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BCLC分期B期、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性TACE则具有抗复发作用。分层分析显示103例B期患者中,术后辅助性TACE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P=0.016),降低肿瘤复发率(P=0.002);而在0/A期的患者中,术后辅助性TACE对OS和肿瘤复发都无影响。结论术后辅助性TACE能够降低肿瘤复发风险,BCLC分期B期患者应建议其术后接受辅助性TACE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乙肝相关肝癌组织中Jagged-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11至2012-06就诊并接受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的110例乙肝相关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通过组织芯片技术检测癌及癌旁标本中Jagged-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组织芯片提示乙肝相关肝癌组织Jagged-1蛋白高表达率(44.5%)高于对应癌旁组织(22.3%)(χ2=12.16,P<0.0001)。Jagged-1蛋白的高表达水平与微血管侵润(microvascular invation,MVI)显著相关(P<0.001)。Jagged-1高表达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87.5%、64.1%、46.5%)均低于低表达组(96.7%、84.5%、66.9%,P=0.0139)。结论 乙肝相关肝癌组织Jagged-1蛋白的高表达水平与肝癌的MVI及不良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未出现肺炎的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将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发病7 d后的血清PCT水平和CRP水平进行对比,对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和CRP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入院当天观察组的血清PCT水平为(6.71±1.23)ng/mL,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为(0.51±0.12)ng/mL。观察组的CRP水平为(26.82±2.53)mg/mL,对照组的CRP水平为(9.53±0.81)mg/mL,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后,观察组的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后,2组患者的CRP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血清PCT及CRP水平检测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层(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分析不同年龄组腹腔动脉正常位置、腹腔动脉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方法收集43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且腹腔动脉无基础疾病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学龄前组及婴幼儿组。从腹腔动脉开口的位置及与肠系膜上动脉的间距系、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等方面,系统地观察与分析正常腹腔动脉的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分析腹腔动脉的变异类型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婴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儿童腹腔动脉于腹主动脉开口处纵轴位置在脊柱上的投影与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在分布上比较要高一个椎体,且随年龄增大而下移,但下移范围在一个椎体内。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最大间距及平均间距从婴儿到成人随年龄组增高而增加。腹腔动脉长度最大值及平均值在成年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腹腔动脉干管径、胃左动脉管径、肝总管管径、脾动脉管径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管径增宽;腹腔动脉干管径与腹主动脉比值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结论腹腔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且以成年人为主。腹腔动脉狭窄最主要的病因是膈肌中脚压迫。轻微狭窄及轻度狭窄的病例大部分在安静、餐后及活动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中度狭窄者安静时出现腹痛者约31%;重度狭窄患者安静时出现腹痛症状者较其他组明显增高,且大部分安静时有腹痛症状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