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春宏 《放射学实践》2008,23(6):636-6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6例FNH患者19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孤立病灶,2例多发;16个病灶密度较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7个病灶直径≤3cm,12个病灶直径>3cm;8个病灶显示周边假包膜;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及纤维分隔,其中有8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显著高密度,其中16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5例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周边异常增粗的血管。结论:绝大多数FNH呈孤立界清无包膜的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实质性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显示中央瘢痕和假包膜,部分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异常增粗的血管;多发病灶、动脉期不均强化、无中央疤痕显示及假包膜为不典型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2.
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在深吸气后加重,可自行缓解,常在半夜出汗。1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不适伴腹胀、乏力而就诊。查体:腹部膨隆,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坚硬包块,左侧腹股沟区可及3~4枚黄豆大小淋巴结,可活动,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 )。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内镜分级为金标准,研究MSCT门静脉造影和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门脉高压患者先后进行EV的内镜分级和MSCT分级:内镜分级标准参照国内通用的《昆明标准》,将EV分为无静脉曲张、轻度、中度、重度;MSCT门静脉造影分级参照以下标准:0级,无静脉曲张;1级,静脉曲张呈直线状;2级,静脉曲张呈串珠状;3级,静脉曲张迂曲呈瘤样扩张。MSCT门静脉造影下EV分级结果和内镜下EV分级结果互盲。采用SAS 6.12统计学软件,将两种检查下EV分级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33例患者内镜分级结果如下:2例未见静脉曲张(6.1%),7例轻度EV(21.2%),10例中度EV(30.3%),14例重度EV(42.4%)。MSCT门静脉造影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其分级结果如下:5例EV 0度(15.2%),8例EV 1度(24.2%),9例EV 2度(27.3%),11例EV 3度(33.3%)。经统计学分析,内镜和MSCT门静脉造影对EV分级具有高度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s=0.90885,P<0.001)。结论:MSCT门静脉造影对EV的分级与内镜金标准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由于其无创性和更高的费用效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脂肪平滑肌瘤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2例。结果 5例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均单发,边界较清晰,1例可见包膜。CT检查3例均位于宫体肌壁间,由脂肪密度及软组织密度以不同比例相间分布,其中1例两者比例相当,2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软组织部分其密度较正常子宫肌层密度稍低,相对均匀。MRI检查1例位于宫颈,1例位于左侧阔韧带,两例均以脂肪成分为主,病灶大部分呈T1WI及T2WI高、T1WSPIR低信号改变。动态增强后5例病灶内软组织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对乳腺错构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发病年龄42~52岁,平均48岁,病程2 d~15年不等,均为无痛性肿块,其中1例15年来逐渐增大,挤压双乳后有乳汁分泌.8例中椭圆形5例,圆形3例,直径4~10 cm不等.混合型5例,脂肪型2例,致密型1例.MRI表现为T1WI、T2W SPIR高低混杂信号影,即肿块内混杂的成熟脂肪组织和纤维腺体组织,2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相间分布,边界清,均可见完整的包膜.动态增强后纤维腺体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型.结论 明确的脂肪成分与纤维腺体组织不同比例混合的混杂信号及完整的包膜是乳腺错构瘤MRI特征性表现,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