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芎嗪对肾缺血再灌注时c-fos bcl-2 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c -fos、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细胞间粘附分子- 1蛋白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及川芎嗪干预后c -fos、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表达的分布及强度变化。结果 c -fos蛋白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 ,再灌注后 1h表达明显增强 ,3h达高峰 ,6h锐减。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蛋白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 ,再灌注后 1h表达明显增强 ,6h达高峰 ,2 4h仍有较强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分布在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 ,其中以肾血管为著 ,其表达增强于再灌注后 1h ,直到 2 4h仍有增高趋势。川芎嗪干预后c -fos、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1 )。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表达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川芎嗪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如不手术矫形,不但外观缺陷,严重者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Cross 氏矫形法和胸骨翻转法,该两种术式创伤大、并发症多。我们对9例患儿行胸、肋骨“V”形截骨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组男8例,女1例。年龄2~9岁。根据漏斗胸凹陷的程度和胸壁畸形的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常见型(普通型)5例。胸骨凹陷在1/3以上,凹陷深度为3—4cm,漏斗容量大约40—80ml。X 线检查心脏明显左移,肺纹理增强,心电图多有改变。局限型2例。胸骨凹陷在下1/3处,  相似文献   
3.
软骨下骨钻孔术对兔软骨缺损修复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软骨缺损的修复过程 ,比较不同数目钻孔术对软骨缺损修复的远期效果。方法 用中国白兔 4 0只 ,在股骨髁关节面造成 6mm× 8mm全层软骨缺损 ,分别施行 10孔及 5孔钻孔术 ,孔径1mm ,于术后 12周及 13个月取材 ,做组织学及电镜观察 ,并进行评估。结果  (1) 12周时 10孔、5孔和对照组的修复组织中类透明软骨分别占 70 %、5 0 %、0 % ;13个月时 10孔、5孔和对照组的修复组织中类透明软骨分别占 90 %、10 0 %、0 %。 (2 )修复组织厚度 :12周时 10孔及 5孔组均明显高出毗邻软骨 ,且 10孔明显高于 5孔 ;13个月时 10孔与 5孔无显著性差异 ,且已接近毗邻软骨厚度。 (3)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 :12周时 10孔 >5孔 >对照组 ;13个月时 10孔与 5孔无显著性差异 ,但二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软骨下骨钻孔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远期效果良好 ,能长期适应关节的生理运动和功能负重 ,10孔与 5孔的远期修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学技能考评标准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科手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基础课程。为了对其进行较全面和规范化的考核,我们在手术学教学和技能评估中,对考核内容进行了增删,逐步形成了以技能操作规范化为基本要求的手术学技能考评标准化模式。实践证明,该标准化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手术学技能教学的规范化,能够使学生在考核前的练习中注重手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掌握严谨、规范的手术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和评价自体游离骨膜移植和软骨下骨钻孔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用中国白兔40只,在股骨关节面制造6mm×8mm全层软骨缺损,分别进行自体游离骨膜移植和软骨下骨钻孔。术后13个月取材做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1)骨膜移植和钻孔组软骨缺损完全被修复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稍高出毗邻软骨,关节表面光滑、平坦,已与毗邻软骨交融;对照组软骨缺损内无正常软骨形态,表面不平,仍为缺损状。(2)骨膜移植和钻孔优势修复组织均为透明软骨,对照组为纤维组织。(3)修复组织厚度:骨膜移植和钻孔组均稍高出毗邻软骨,但与毗邻软骨之间的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4)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钻孔组与移植骨膜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自体游离骨膜移植和软骨下骨钻孔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远期效果良好,能长期适应关节的生理运动和功能负重,二者的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简单的钻孔术能够替代复杂的骨膜移植。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缺铁性贫血87例骨髓幼红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70%以上患者中晚期幼红细胞,细胞核明现形态不规则,核明显畸形。核畸形细胞数与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清铁饱和度成反比。血红蛋白在80g/L以下的患者,90%上发生明显核畸形。这一现象提示了缺铁时不仅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同时也影响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鉴于这种形态学改变明显,容易识别,因而可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的另一依据。  相似文献   
8.
睾丸肿瘤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雷学锋 《山东医药》1999,39(12):45-46
睾丸肿瘤是年轻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3%~6%,且其发病率持续上升[1,2]。本病的发病高峰有两个年龄段,即幼年和青年(20岁左右)[2],早期为隐匿性病变,临床及一般检查无法发现,因而严重威胁着年轻男性的身体健康。而且,本病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Zoumbos及其同事报告,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循环中激活的抑制性T细胞(Ts)增加.在12例患者中,约7%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时表达CD8和HLA-DR抗原,而多次输血的对照组为2.5%.在CD8~+细胞中,约有1/3表达IL-2受体,而对照组仅为2%.在宿主防御系统重度抑制的患者血循环中存在激活的Ts细胞并不令人惊奇,重要的是该论文提示这些细胞参与了骨髓衰竭的形成.在3例患者  相似文献   
10.
电针镇痛过程中催产素与内源性阿片肽是否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0.5μL正常兔血清,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②抗甲-脑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对照组,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③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④抗β-内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⑤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所有大鼠第2次注射10min后电针双侧“足三里”。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的指标,以痛阈变化百分率作为衡量电针镇痛效应的平均针刺效应(简称针效)。结果:进入结果分析37只大鼠。①抗甲-脑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29.3&;#177;9.5)%,(7.03&;#177;3.6)%,(64.10&;#177;4.74)%,(27.32&;#177;5.17)%,P〈0.01]。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甲-脑啡肽血清组[(45.4&;#177;2.61)%,(27.26&;#177;7.16)%,P〈0.05-0.01]。②抗β-内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β-内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31.87&;#177;7.35)%,(15.30&;#177;6.15)%,P〈0.05-0.01]。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β-内啡肽血清组[(52.11&;#177;3.22)%,(28.61&;#177;2.93)%,P〈0.05-0.01]。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后能降低电针镇痛的效应,但不能阻断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