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外伤迟发性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延迟发生的脑挫裂伤,常造成临床表现与CT诊断不相符的情况,有时会漏诊。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以来28例外伤迟发性脑挫裂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对首次急诊CT图像进行重点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重建技术诊断腰椎峡部裂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患者行腰椎MSCT扫描(范围从L3~S1),重建层厚1.25mm,间隔0.6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对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为腰椎双侧峡部裂,其中L4 2例,L5 26例,L4和L5 2例。MPR可以从多方位清楚显示峡部裂的形态,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峡部裂骨质结构的空间改变。结论MSCT及多种重建技术联合运用,能够清楚全面地显示椎体峡部裂,同时显示椎体滑脱、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等病变,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在闭合性甲状软骨损伤诊断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闭合性甲状软骨损伤5例患者进行MSCT扫描,重建数据在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二维、三维图像处理.其中联合应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4例次,容积重建(3D-volume reconstruction,3D-VR)3例次,仿真喉镜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laryngoscope,CTVL)1例次.结果 5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软骨左板骨折4例,右板骨折1例;其中合并环状软骨骨折1例,合并上气道狭窄1例.利用窄窗宽低窗位技术有助于显示软骨结构,本组4例利用MPR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对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移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3例利用3D-VR图像显示软骨结构的空间改变,其立体效果能为临床医牛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例运用CTVL技术对上气道狭窄及狭窄程度做出明确诊断.结论 MS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闭合性甲状软骨骨折及上气道狭窄,选择合适的后处理技术或多种技术联合运用能够提供准确、直观的图像.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2003年以来CT诊断的颅内脂肪瘤18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14~89(平均39.6)岁.其中颅脑外伤9例,头昏、头痛4例,因临床怀疑脑梗死进行CT检查4例,体检时发现1例.  相似文献   
5.
睾丸表皮样囊肿可能是畸胎瘤的一个亚类型或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约占睾丸肿瘤的1%,以青壮年多见,左右睾丸均可发生,临床多无症状或表现为阴囊肿、坠痛,触诊睾丸肿块质地较硬。我院2008年9月5日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X线平片及CT诊断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IDR)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腰3/4、4/5及腰5/骶1椎间盘平面CT扫描,层厚3.75mm,对腰椎正侧位片及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中腰4/5椎间盘3例,腰5/骶1椎间盘17例,腰椎正侧位片均可见孤立性腰椎间隙狭窄、邻近椎体终板硬化、椎体骨质增生,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及突出6例,硬膜囊受压17例,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14例,椎间盘真空现象17例,小关节硬化1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扫描可以显示此征全部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诊断脑结节性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结节性硬化患者头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以癫痫、智力低下及头部外伤就诊,CT表现为双侧室管膜下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多数结节见钙化,3例脑实质同时见多发结节影,1例双侧侧脑室白质区脱髓鞘改变,1例双侧侧脑室扩张。结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钙化影为脑结节性硬化的典型CT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本病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脾脏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T误诊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CT误诊脾脏多发血管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0岁。因体检发现脾占位13d收住入院。查体无殊。专科情况: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内未及包块。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透、血常规、二便常规正常;血生化正常;凝血四项:TT17.4s,FIB2.69g/L。CT平扫可见脾脏多发低密度灶,建议CT增强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诊断左肾静脉变异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8层螺旋CT对8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MIP)及容积再现(VR),对左肾静脉进行二维及三维观察。结果:8例患者中,共发现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腰静脉注入左肾静脉4例,双左肾静脉伴腰升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干1例。在重建技术中,thin-MIP显示左肾静脉操作简便,8例均显影清楚,VR显示3例,MPR只能节段显示左肾静脉。结论:MSCT结合thin-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左肾静脉变异情况,图像清楚,诊断明确,能够为外科手术及血管造影术前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脾脏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上少见,术前定性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收集2003年9月以来9例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资料,探讨MS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