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35篇
肿瘤学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逐步自行进行性疾病,病理解剖基础系血管系统普遍性的损伤,肾、脾、心、皮肤和肌组织的血管内皮中存积了自身免疫复合物而引起本病,且周围血象和骨髓中证实有IgG 的抗体和核蛋白引起反应(狼疮细胞现象)。红斑狼疮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引起抗核抗  相似文献   
2.
跟骨结核     
作者在1955—1979年间遇到经手术证实8例跟骨病例中,6例是跟骨结核,1例慢性骨髓炎,1例囊肿。跟骨结核的病灶物均经组织学和细菌学所证实。6例跟骨结核中,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是49.1岁,都被证实由血行感染(人型结核菌)所引起。跟骨结核都发生在跟骨后侧,不累及跗横关节;一例病灶穿入踝关节的后下方及上方;有2例因跟骨侧出现瘘管而来就医,从开始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时间是9.1个月;3例跟骨结核的既往病史中曾有肺结核,胸膜结核和肾结核而被治疗过,其中一例同时有胸锁关节结核感染病变,并在9岁时曾有肺门淋巴结结核的病史。所有病例都经  相似文献   
3.
过去认为结肠荨麻疹型征象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组成部份,常规钡灌肠或结肠充气检查时,结肠粘膜表面出现特征性的边缘光滑疱状隆起。但作者观察3例结肠寻麻疹型征象均无全身性过敏反应,2例远端结肠机械性阻塞,一例由于吗啡嗜瘾引起功能性巨结肠。作者认为这种结肠寻麻疹样表现的原因是结肠早期缺血。有二例经手术病理和X线所见对照证实。过去认为结肠细菌侵入结肠粘膜及感染是结肠炎的主要原因,而现今提示结肠缺血的病理改变从粘膜下水肿和出血开始,尔后发展到坏死是结肠炎的主要原因。缺血性结肠炎同结肠梗塞有关,结肠扩张及蠕动亢进时会升高腔内压力及减少粘膜中血流量,用  相似文献   
4.
多灶再发性骨膜炎是儿童的罕见疾病,它具有特殊的病史、临床病程和X线表现。至1981年止,文献上仅8例报导,本文作者又发现2例6和15岁女孩罹本病。临床表现:下肢在晚间发生疼痛,低热,患侧肢体肿胀、压痛和肢体温度升高。生化检查显示血球蛋白升高,部分病例报导血磷酸盐亦升高,或偶有硷性磷酸酶升高。X线表现随临床症状而变化,临床症状进展时,骨膜增厚伴新骨形成。临床症状静止时,则骨膜反应减少并见皮质增厚及硬化。当病变反复发作以及选择性的骨膜硬化改变就形成多灶再发性骨膜炎的特殊性征象。病例一在左胫骨部位出现局灶性骨质硬化。据文献报导,许多病例松质骨亦易受累硬化。  相似文献   
5.
肺部球形病灶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对恶性肿瘤的排除尤应重视。肺部球形病灶中良性肿瘤相对少见约占10%,这些病例大多无任何症状,在常规检查中被发现,作者报道三例肺部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分别发生于3岁儿童,30岁男性,19个月幼儿各一例。肺部浆细胞肉芽肿主要是浆细胞良性增殖,周围有血管丰富的肉芽肿组织,胶原纤维组织,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淀粉样透明变性等。由于个别细胞成份相互间变化,浆细胞肉芽肿主要由胶原和透明样物质组成时,称之为肺部透明样变性。当以其他间质成份为主时则应相应地称呼为肺黄色肉芽肿,纤维黄色瘤,组织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或假性淋巴瘤等。  相似文献   
6.
食管炎是成年人常见的食管病变。常规造影时根据管腔狭窄、突出的大溃疡和粘膜增厚才能诊断为食管炎,亦只能认识较严重和广泛的食管炎,而食管动力改变、返流、食管裂孔癌等改变对食管炎来讲无一定特异性。作者综合了31例双对比食管造影(18例返流性食管炎;13例感染性食管炎,其中10例是念珠菌感染,1例疱疹性和2例念珠菌疱疹混合感染)的食管炎表现分析如下: 一、粘膜增厚 9/12例念珠菌感染食管炎和7/18例消化性食管炎表现有纵形或横形粘膜增厚,食管萎瘪时粘膜纹超过3毫米,食管扩张时(横径超过2厘米)粘膜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纤维化在1900年首先为Albarran 氏所描述,1948年Ormond 将其列为单独一种病,到1977年原发性和续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分别已达410例和230例报道。腹膜后纤维化的病理解剖基础主要是腹膜后纤维组织增殖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增多性肉芽肿以及腹膜后纤维化收缩。输尿管走行于腹膜后,故为腹膜后纤维化首先受罹的器官,腹膜后纤维化X 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两侧输尿管向内侧移位,此外多数病例有血管狭窄等改变,17例有结肠、直肠和十二指肠狭窄征象。本文报道一36岁腹膜后纤维化病例,胃肠道检查时发现胃小弯侧缘不规则伴有细小锯齿状及粘膜  相似文献   
8.
随着放射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发掘的X线征越来越多,本文就腹部特殊X线征综述如下: 一、胃膜角征胃幽门前区与角切迹之间常称为膜角部,膜角部外、中、内三层肌组织不是量少就是缺如,近似膜样结构。上消化道检查和双对比造影时,膜角部位由于结构单薄而钡影经常突出称为膜角征,这属正常表现。膜角征可随蠕动变化而消失,如膜角征持续存在时,常难以同胃小弯溃疡相鉴别。当膜角邻近或膜角底部发生溃疡时,膜角征则益加明显且持续存在,鉴别更为困难。胃张力较低时,膜角征少见。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1978-1980年运用5秒CT扫描机对153例细胞学和组织学证实的肺癌进行了检查。其中95%是男性,中央型肺癌占69%,年龄自35-79中不等,平均为62岁。病理分类如下:鳞癌72例,中等大一大胞细腺癌45例,未分化细胞癌18例。 8毫米切层的CT扫描共做155次,根据诊断需要还可作16毫米切层。结果CT诊断肺癌的正确率为112/125例(90%),假阳性5/125例(4%),假阴性8/125例(6%)。CT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是71/87例(82%),假阳性14/87例(16%),假阴性2/87例(2%)。CT对远道转移的正确率是97/105例(92%),假阳性3/105(3%),假阴性5/105例(5%)。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内窥镜和X 线检查作对照研究,并着重分析假阴性的误诊因素。因为这假阴性误诊对病人的危害性较大,在内窥镜发现的129例溃疡和肿瘤病例中,X 线检查漏诊14例,假阴性误诊率达10.9%.经分析其中5例是由于纯技术因素没能显示病变而引起误诊,其中仅一例拍片质量好,但未能显示病灶。病灶明显,检查技术好,纯因读片漏诊的没有发生。因技术和读片综合因素造成漏诊的9例,大多由于技术质量低下,病灶显示不清而难以识别,或错误解释。13/14例假阴性误诊均由于技术质量低下造成。技术因素主要是由于拍片数量太小,及双对比造影中钡涂布不良(73%)引起。其他如曝光条件不准、体位移动、遮光栏大小不当、胃肠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