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腓肠肌氧化应激以及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和有氧运动组(DE组),其中C组以普通饲料喂养,DC组和DE组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对DC组和DE组大鼠采用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DE组大鼠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6周,训练期间C组大鼠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DC组和DE组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测试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试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RT-PCR法测试腓肠肌p38和JNK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测试腓肠肌ERK1/2和p-ERK1/2表达。结果:和C组相比,DC组大鼠FBG、FINS和HOMA-IR均显著升高,腓肠肌SOD和GPX活性显著降低而MDA水平显著升高,腓肠肌p38、JNK1、JNK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ERK1、ERK2和p-ERK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而ERK1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C组相比,DE组大鼠FBG、FINS和HOMA-IR均显著降低,腓肠肌SOD和GPX活性显著升高而MDA水平显著降低,腓肠肌p38和JNK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而JNK2 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腓肠肌p-ERK1、ERK2和p-ERK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而ERK1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氧运动可激活糖尿病大鼠腓肠肌MAPKs信号通路系统,增强机体抗氧化酶SOD和GPX活性,改善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状态,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佩带便携式上肢功能性电刺激(FES)设备对其手部功能性动作即刻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0例,全部佩带便携式上肢FES设备接受治疗,开始刺激前,将8块电极片分别按第1、第2、第3和第4通道四个刺激通道位置粘贴,刺激频率为40Hz,脉冲宽度为患者能够完成动作的最小宽度,刺激时间为患者能够完成动作的最短时间。电刺激顺序为:第1通道、第2/3通道、第1通道、第4通道。每个通道电刺激的刺激间隔为2000~3000ms,用支具将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通过15min的康复练习,协助患者能较熟练地在FES的辅助下完成抓、握和对捏动作,记录刺激参数。分别于患者佩带便携式上肢FES设备前(佩戴前)和戴后FES产生手部功能性动作即刻(佩戴后),对患者进行各项功能指标评定,评定内容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功能试验(UEFT)、目测类比法(VAS)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佩戴便携式上肢FES设备前,20例脑卒中患者的FMA、UEFT和MBI评分分别为(19.4±7.1)、(3.6±3.7)和(53.8±26.2)分,佩戴便携式上肢FES设备后,患者的FMA评分[(30.4±9.6)分]、UEFT评分[(26.9±5.9)分]和MBI评分[(65.8±17.7)分]均较佩戴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患者的VAS评分[(1.3±0.7)分]较佩戴前[(1.4±0.4)分]有所下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佩戴便携式上肢FES设备可即刻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治疗护理人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在职护士29例。在康复知识宣教、姿势调整、局部扳机点压力治疗等基础上给予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并辅以有意识腹肌提前收缩(VPAC)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治疗结束随访8周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本研究干预期间及8周随访时均未发现复发个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随访8周时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残疾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随访8周时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残疾指数亦显著优于干预12周时疗效结果(P<0.05)。 结论 基于控制性运动的脊柱稳定训练辅以有意识腹肌提前收缩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护士疼痛病情,减轻残疾程度,该疗法值得在临床护理人员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 ecare unit,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患者的医疗单元,是对因创伤或疾病而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状态,并且有一种或多个器官衰竭的患者,进行多学科,多功能监护医疗的领域。由于康复医学常被相关学科的医生误解为是解决疾病后期功能障碍问题的学科,因此普遍的想法是对于尚处于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的ICU患者来讲,康复的介入似乎言之过早。近些年来ICU在全世界医疗体系中得到迅速发展,其救治不再局限于专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 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