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义骨囊状膨胀性病变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一种征象,或者说是多种骨病共有的一种表现。它的基本x线表现是具有囊状溶骨区和骨膨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形态。方法:对8例正常小肠标本及10例(15个瘤体)经病理证实的平滑肌瘤手术切除标本,采用血管造影、解剖镜观察、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丰富,共同特征是:供血动脉增粗,沿瘤蒂进入瘤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簇状增生、丰富吻合,形似“蜘蛛网”状。血管扭曲、中断,瘤体内造影剂池明显者提示平滑肌肉瘤。结论:小肠平滑肌肿瘤属多血供肿瘤,良、恶性之间血管存在一定特点。这有助于介入诊断及螺旋CT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正常小肠血管形态及小肠腺癌血管形态。材料与方法:对10例正常小肠标本、1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标本,其中8例术前已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分别采用血管铸型、血管造影、解剖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小肠血管的形态、分布与传统观点不尽相同。血管密度以十二指肠球部最低、在空、回肠呈由低增高,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小肠腺癌术前血管造影确诊率较低(3/8)例,血管造影呈现:供血动脉增粗、杵状中断、狭窄,癌体内造影剂池,癌周血管增多、扭曲,肿块实质血管减少等特征。与正常组比,小肠腺癌血管面密度(目标总面积/统计场总面积)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认识正常小肠血管分布规律,有助于小肠肿瘤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小肠腺癌癌周血管增多、变形,癌体内血管少、常见造影剂池征。  相似文献   
4.
佝偻病的发病率很高,温带地区也可达16~35%,但多数病例属轻症。在腕部X线表现上,符合典型诊断标准(骨骺线加宽、干骺端杯口状膨大,先期钙化带模糊,钙化带消失呈毛刷状,骨膜反应,骨质疏松等)的为数甚少.有作者[1]提出,尺骨先期钙化带的局限性模糊、断裂、缺损是轻症佝偻病的早期X线改变.也有作者[2]认为,先期钙化带增厚是轻症佝偻病早期的一种特殊的X线表现.为寻找轻症佝偻病有诊断意义的X线表现,本文对210例临床确诊为佝偻病儿童的左腕部X线片进行观察,并探讨轻症佝偻病不同病期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疝的平片和CT影像分析(附72例手术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道了72例腰椎间盘疝的平片和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分析,术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CT92.7%、平片37.8%。并对本病平片和CT检查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平片征象以椎间隙狭窄伴前窄后宽和椎体后角骨质增生等表现意义较大,CT检查是本病定位定性诊断较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够直观地揭示椎间盘、侧隐窝、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具有普通x线诊断无可比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皮质旁骨肉瘤的X线表现:附2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7.
8.
十二指肠梗阻可由十二指肠腔内或腔外病变引起。其病因较多,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现将我院10年来(1975~1985)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4例十二指肠梗阻,从X线诊断角度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男14例,女10例。年龄:出生2天~78岁。除3例先天性疾患外,其余平均年龄为42岁。病程:2天~14年,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根据24例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三大类(见附表)。  相似文献   
9.
一、火器伤的分布和特点:本组火器伤有480例(95.81%),非火器伤仅21例(4.19%)。火器伤中主要是弹片伤,占64.79%;其次为枪弹伤,占33.54%;混合伤少,占1.69%。体内有异物存留者共330例,占68.75%,异物存留以四肢为多,275例,占83.3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在急性创伤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探索用MRI信号强度比(SIR)定量分析创伤性脑水肿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观察流体冲击脑外伤模型下猫的急性期脑组织的含水量的变化,测量MRI信号强度,同时观察损伤周围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外伤后脑组织的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SIR与脑组织含水量无线性相关。结论:(1)流体冲击脑外伤模型是研究脑外伤改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2)SIR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