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3篇
肿瘤学   2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介绍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台的方法,探讨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8年11月~2002年8月.对17例21足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台患者采用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的方法进行治疗.男13例17足.女4例4足;年龄25~45岁,平均35.4岁;单侧跟骨骨折13侧13足,双侧4例8足.选择跟骨外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15例17足取髂骨植骨,1例2足分别取髂骨植骨和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1例2足取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所有跟骨外嘭的外删壁均做切除.结果15例18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按Maryland方法评价术后功能:优7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为88.9%,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丘部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技方法。可明显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生物体经过漫长的进化和自然选择后逐渐形成了对异常基因活动进行监控和防御的能力,这种天然免疫机制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认识。所谓异常基因活动是指病毒基因侵入和复制,转座子和转基因表达。正常基因活动几乎不产生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而异常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再植肢不同时期主要动脉阻断后侧支循环重建的影象学表现.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48只制成再植肢动物模型,每组随机选3只鼠做血管造影,分析、比较各再植肢不同时期侧支循环的影象学变化.结果 4天、1周组再植肢再植平面远、近侧无明显新生侧支血管生长.2、3周组侧支血管在再植平面近侧开始出现,自4周组起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通过再植平面,逐渐增多增粗增长并长向远侧.结论大鼠断肢再植术二周后再植平面侧支循环开始重建.此时,再植肢可逐渐依靠重建的侧支循环而成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人VEGF-siRNA对裸鼠移植骨肉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重组技术将VEGF-siRNA基因克隆入增殖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VEGF-siRNA,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骨肉瘤MG63细胞,RT-PCR检测MG63细胞VEGF的表达水平.建立荷人骨肉瘤MG63裸小鼠动物模型,以Ad-VEGF-siRNA瘤组织注射治疗,检测移植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及Ad-VEGF-siRNA对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VEGF-si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VEGF-siRNA;体外与体内实验检测Ad-VEGF-siRNA转染骨肉瘤细胞MG63后显著抑制VEGF表达.荷人骨肉瘤裸鼠经Ad-VEGF-siRNA治疗后,显示其对移植骨肉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对骨肉瘤的肺转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所构建的Ad-VEGF-siRNA可以有效抑制骨肉瘤中VEGF表达,使裸鼠移植骨肉瘤生长减慢,并且显著抑制荷瘤裸小鼠肺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微波灭活骨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微波灭活骨愈合及再血管化的过程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胫骨微波灭活模型,分别于3、6、12、24周行大体观及X线、四环素荧光双标记、电镜及SPECT骨扫描,观察灭活骨愈合、荧光双标记、放射性浓聚及板层骨的形成,自身对侧对照。结果:微波灭活骨6周愈合,24周板层骨初步形成,塑形完成;四环素荧光首先出现在哈佛氏管的周围,逐渐向间板侵润;放射性浓聚从两端开始变淡,向中间发展。结论:微波灭活骨能够愈合,其愈合及再血管化的速度均慢于新鲜自体骨;宿主骨两端毛细血管的直接长入是微波灭活骨再血管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teosarcoma,dd-POS)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5例dd-POS的临床、影像和组织学资料,总结出dd-PO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及其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3例分别于术后21个月、25个月和31个月死于肺转移,2例无瘤存活50个月和72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年局部复发,经再次手术得以控制。结论 虽然dd-POS的诊断最终有赖于组织学检查,但影像资料是早期鉴别高度恶性变区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骨肉瘤肿瘤血管产生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观察骨肉瘤细胞是否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方法 应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对骨肉瘤细胞进行培养,观察骨肉瘤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是否可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这些血管样结构的形态学构成。结果 电镜、光镜下观察到骨肉瘤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中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 骨肉瘤细胞体外能够自身形成血管样结构,具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骨盆肿瘤行半骨盆截肢后,应用废弃自体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以恢复骨盆承重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带双侧下肢骨的10具骨盆标本,测量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骶骨耳状面中心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坐骨结节至同侧的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测量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对股骨和胫骨进行CT扫描并纵向剖开,观察骨质分布情况.根据解剖测量结果,选择4具成人尸体标本,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完整骨盆和重建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两者在0-500 N的垂直加压下的稳定性.结果 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耳状面中心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52±0.48)cm和(3.31±0.57)cm.坐骨结节至同侧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11.75±6.19)cm和(15.72±5.19)cm.股骨髁最大斜径在外后至内前方向平均为(7.93±0.44)cm,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在冠状面上,平均为(7.19±0.61)cm.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主要为松质骨,股骨髁松质骨平均纵向长度为(6.24±0.22)cm,胫骨上端平均纵向长度为(5.64±0.18)cm.在生物力学试验中,重建骨盆的抗压缩能力较完整骨盆弱,但在载荷去除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均可恢复原来的状态,说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同样为弹性良好的刚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即刻稳定性.结论 半骨盆截肢后,可应用废弃股骨或胫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为患者坐立和装配假肢提供力学支持点,以降低半骨盆截肢者的残废程度.  相似文献   
9.
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 介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型钢板和“T”型钢板对69例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77侧骨折中73侧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一4年3个月,平均14.2个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73侧骨折中,优29侧,良40侧,可4侧,优良率94.5%。结论 对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骨肉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多重损伤并存的过程 ,众多情况下认为是由于细胞核DNA分子受破坏 ,细胞不能修复受损的DNA分子 ,其继续存在并复制可激活癌基因和 (或 )抑癌基因异常 ,则可发展成为骨肉瘤。P5 3基因在细胞抑癌基因中研究得最广泛 ,5 0 %人类肿瘤与P5 3基因突变有关。动物试验证实 :存在P5 3基因突变的转基因鼠中除了淋巴瘤和肺腺癌外 ,骨肉瘤的发生率最高。P5 3基因的突变和失活不仅影响骨肉瘤的发生、发展、预后 ,而且影响骨肉瘤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效果。随着少数P5 3基因治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目前对P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