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保定地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该院妇科门诊 HIFU 治疗子宫肌瘤112例及腺肌症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大小、血供变化,腺肌症患者月经量和痛经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6、12个月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治疗后12个月时肌瘤体积缩小75.41%( P <0.05),血供较前减少99.1%;治疗后6个月,子宫腺肌症患者月经量减少55.64%,痛经缓解率97.0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HIFU 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血清学、病毒学指标与乙肝预防接种失败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HBV慢性感染产妇所产新生儿脐血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应用FQ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大三阳”产妇婴儿脐血中HBVDNA阳性率较“小三阳”产妇高(X^2=5.52,P〈0.025)。脐血HBsAg(+)、抗-HBc IgM(+)、HBeAg(+)、HBVDNA(+)是影响新生儿常规预防接种失败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45、15.56、51.6和95%CI分别为2.64~37.93、7.69~263.21、4.45~54.40和14.72~180.83)。结论 对脐血中HBsAg阳性、抗-HBc IgM阳性、HBeAg(+)或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应进一步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HBV慢性感染产妇脐血进行HBVm及HBVDNA筛查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内含子1和编码子1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发病及临床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和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对78例内异症患者和81例对照组妇女基因组DNA进行雌激素受体α基因内含子1和编码子1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检测并分型.结果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内含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胸腺嘧啶-胞嘧啶)在内异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x2=10.121,P=0.006<0.01),变异型p等位基因可能是内异症保护因素.雌激素受体α编码子10单核苷酸多态性(胸腺嘧啶-胞嘧啶)在内异症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614,P=0.736>0.05).雌激素受体α基因内含子1和编码子1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内异症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内含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骆硕  苏新桃  郭晓  王雅慧  李全香 《武警医学》2011,22(7):568-570,574
 目的 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 (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基因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增生子宫内膜中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方法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及RASSF1A基因的表达状况,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 子宫内膜癌中bFGF表达强度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随着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肌层浸润加深和手术-病理分期的增高而逐渐增大(P< 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P>0.05).(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随着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肌层浸润加深和手术-病理分期的增高,RASSF1A表达逐渐降低(P< 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P>0.05).结论 bFGF是子宫内膜癌组织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其高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RASSF1A的低表达促进了肿瘤的发生,两种因子的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的判定及预测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是近来研究发现的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因其表达产物中含有与RAS蛋白结构相关区域而得名.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检测RASSF1A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37前发生胎膜早破者不同就诊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2例孕28~36+6周胎膜早破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就诊时间分为A、B、C3组。A组为破膜时间<2h就诊者;B组为破膜时间>2h,但<12h就诊者;C组为破膜时间>12h就诊者。结果:在孕妇宫内感染率、产褥感染率方面A、B两组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3组孕产妇在分娩方式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A、B两组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在2h内就诊,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促胎肺成熟治疗,可减少孕产妇感染和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HMLH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P53.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8/42)42.85%。病理分级1级中占(4/15)26.67%,Ⅱ~Ⅲ级中占(14/27)51.85%,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HMLH1蛋白表达率为(7/42)16.67%。病理分级1级中占(5/15)33.33%,Ⅱ~Ⅲ级中占(2/27)7.40%,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12例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P53表达率为(9/12)75%,HMLH1表达率为(2/12)16.67%。结论:P53蛋白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HMLH1蛋白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提示两者均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53与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P53与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8/42)42·85%。病理分级1级中占(4/15)26·67%。Ⅱ~Ⅲ级中占(14/27)51·85%,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hMLH1蛋白表达率为(7/42)16·67%,病理分级1级中占(5/15)33·33%,Ⅱ~Ⅲ级中占(2/27)7·40%,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淋巴结阳性12例的子宫内膜癌中P53表达率(9/12)75%.hMLH1表达率为(2/12)16·67%。结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hMLH1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两者均有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有益母婴的"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支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助产对母婴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512名初产妇作为分析对象,其中207例产妇自愿选择"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助产,其余308例产妇自愿选择传统方式分娩.将两组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率、催产素使用、产时镇痛措施、产后母乳喂养率、产妇满意度、产后产妇心理状态、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接受"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助产组的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时疼痛程度显著减轻(P<0.05),产后母乳喂养率、产妇满意度显著提高,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率、总住院时间以及费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助产是一种对母婴有益的分娩支持模式,有利于产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扶正抑癌汤联合孕激素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60位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扶正抑癌汤联合孕激素;对照组采用孕激素联合安慰剂.结果 扶正抑癌汤联合孕激素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患者有较好的疗效(P<0.05).结论 扶正抑癌汤联合孕激素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患者有良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