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使用腘绳肌腱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56例ACL重建病例,其中部分重建11例,单束重建25例,双束重建2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进行IKDC2000、Tegner和Lysholm评分以及常规KT-2000和后推KT-200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9.84±5.03个月(13~22个月)。对三组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的配对t检验显示,术后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推法KT-2000测量显示,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获得更好的膝关节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组膝关节的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组。但常规KT-2000测量无法辨别三种术式之间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结论 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更好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后推KT-2000测量在ACL双束重建和部分重建的术后稳定性评估上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创伤性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的手术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21例创伤性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的病例,所有病例均应用Watson Jones手术. 结果 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5年,平均4.9年.1例因外伤再次脱位,其余14例未再出现脱位,均恢复正常运动或训练,比赛. 结论 Watson Jones手术治疗复发性脱位操作简单,损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与探讨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关节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自2000年11月至2005年4月,本所共收治21例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4·7岁。运动员7例,非运动员14例。左踝9例,右踝1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探查,镜下切除造成撞击的组织,同时对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于踝关节扭伤后,其中16例为内翻伤。单纯前外侧撞击9例,单纯前内侧撞击2例,单纯外侧撞击1例,前内和前外撞击同时存在9例。关节镜下发现撞击组织为滑膜组织的20例,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5例,纤维瘢痕组织4例,距腓前韧带组织3例,半月板样组织3例。合并关节软骨损伤16例。病理检查确认造成撞击的组织为慢性炎症性滑膜组织、韧带组织、肉芽组织。半月板样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滑膜炎或致密结缔组织伴软骨化生,或慢性滑膜炎伴肉芽组织形成。结论: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多发生在创伤后,尤其内翻伤后较常见。部位以踝关节前外侧多见,内侧也可发生。撞击组织以滑膜组织最常见,其次为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增厚、纤维瘢痕组织和损伤的距腓前韧带组织。软组织撞击部位与软骨损伤部位符合程度不显著(χ~2=2·524,P=0·1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总结关节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修复损伤半月板的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象与方法:采用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复位固定法,对106例患者的108个损伤半月板进行修复。通过症状、体征、Tegner和Lysholm评分对半月板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对术后有明显症状、体征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探查。结果:术后随访106例、1~9·5年(平均26±12·3个月)。Tegner评分术后(7·65±2·54)较术前(3·55±1·59)有显著性差异(P<0·001)。Lysholm评分术后(88·55±25·64)较术前(35·46±14·62)有显著性差异(P<0·001)。疗效优61只半月板,占56·5%;良35只半月板,占32·4%;可8只半月板,占7·4%;差4只半月板,占3·7%。总优良率为88·9%。对术后有症状和体征的14例患者进行关节镜再探查,发现4例未愈合,5例部分愈合。术后并发症包括半月板箭固定处的后关节囊刺痛5例。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10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72%。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修复半月板损伤手术成功率较高,术中和术后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得距骨周围与距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观察距骨表面动脉与骨内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并计数动脉的骨内分支数。结果距骨骨外血管集中分布于表面的韧带和关节囊内。距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为跗骨管-跗骨窦区、距骨颈上表面、距骨体内侧面和后结节区。距骨颈周围血管环由跗骨管-跗骨窦区和距骨颈上表面的骨外血管连接而成(骨内分支数分别为5.1±1.3和5.6±1.9),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于距骨头、距骨颈和大部分距骨体,并有丰富的吻合。此外,距骨体还接受距骨体内侧面(骨内分支3.2±1.4)和后结节区(骨内分支0.7±0.5)的骨内分支的血供。结论血管环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骨内分支有丰富吻合。距骨颈骨折的坏死风险取决于该分型对血管环骨内分支和吻合的破坏程度。距骨体矢状面骨折和粉碎骨折对血管环的骨内分支的破坏较大,缺血坏死风险相对高。距骨头血供丰富,骨折时缺血坏死的可能小。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辅助下胫骨结节Ⅲ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少见的运动损伤 ,通常发生于青春期后期。Watson -Jones将胫骨结节骨折分为三型 :Ⅰ型 ,骨折线经过胫骨近端骨骺次级骨化中心 ;Ⅱ型 ,骨折线跨越胫骨近端骨骺初级和次级骨化中心 ,但未累及关节面 ;Ⅲ型 ,骨折累及初级和次级骨化中心 ,并延伸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其中的Ⅲ型骨折属于Salter -HarrisⅢ型骨骺损伤。经关节的骨折因累及关节面 ,在治疗时要达到解剖复位 ,否则关节面不平整 ,会导致继发的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而在关节镜辅助下可以准确地判断是否达到解剖复位 ,避免继发的软骨损伤。我所于 2…  相似文献   
7.
在面对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共有2897名运动员参加冬奥会,564名运动员参加冬残奥会比赛[1-2]。北京延庆赛区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个赛区之一,共有4个场馆,其中竞赛场馆2个、非竞赛场馆2个,共进行3个大项、4个分项、21个小项的比赛[3]。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较于以往的不同在于实施闭环管理以及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  相似文献   
8.
臀肌挛缩症(弹响髋)松解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05侧(57例患者)臀肌挛缩症Z松解术后有7侧(7例)发生伤口渗血、积血、积液和动脉性出血等并发症,其中伤口渗血、积血和积液各2侧,动脉性出血1侧。通过病历资料总结分析,发现所有术中伤口放置引流的29侧手术后均无发生渗血、积血和积液,提示良好引流在本手术中的重要性。1例动脉性出血患者经重新进入伤口结扎止血后痊愈,其发生可能与局部麻醉药内加用肾上腺素致使手术野血管收缩未能发现出血点有关,提示臀肌挛缩松解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时不要在麻药内加用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9.
后交叉韧带重建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后交叉韧带(PCL)重建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2001年11月至2007年5月8例PCL翻修病例,分析PCL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 8例翻修手术中发现1例双束重建韧带的后内束断裂;7例单束重建者中4例重建的PCL已完全断裂、吸收,另3例重建韧带有部分连接性,但已明显松弛失用.8例患者中,1例双束重建的上下骨道位置正确,其他7例骨道位置均不正确,股骨端上骨道明显偏后,胫骨端下骨道位置明显偏上向前.8例均行一期翻修重建于术,其中应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移植物单束重建2例、双束重建1例、后内束重建1例,自体骨-髌腱-骨(B-T-B)单束重建2例,同种异体B-T-B单束与双束重建各1例.结论 PCL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有关.临床重建应注重选择正确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向胫骨骨膜下单次注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2后成年大白兔骨膜生发层细胞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生长因子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的效果。方法 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2只,分为3组,分别向两侧胫骨近端内侧骨膜下注射Tris溶液(对照组)(6只)、40 ng TGFβ1(8只)、40 ng TGFβ2(8只),2个实验组均于2个相距5 mm的部位分别注射20 ng。于术后第3、5、7及10天取材。标本均进行HE染色,对生发层厚度以及细胞密度进行观察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不同时间点生发层厚度比较,对照组注射后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后第5天,TGFβ1组生发层厚度(73±10)μm和TGFβ2组生发层厚度(112±13)μm较第3天明显增加;两实验组最大厚度(117±26)μm、(130±19)μm均出现在注射后第7天(P〈0.05),注射后第10天与第3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间点3组间生发层厚度比较,注射后第3天、第10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后第5天、第7天TGFβ1和TGFβ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注射后第5天TGFβ2组厚度(112±13)μm明显大于TGFβ1组(73±10)μm(P=0.017)。细胞密度比较,3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以及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次骨膜下注射TGFβ1和TGFβ2均能一过性促进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相比于TGFβ1,TGFβ2促进成年兔骨膜生发层细胞增殖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