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DSA表现及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疗观察。方法 6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行Seld inger手术,从导管内注入罂粟碱、复方丹参、尿激酶,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分析DSA图像及观察下肢缺血症状。结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DSA表现为闭塞端呈"怀口"状,狭窄段血管壁毛糙呈虫噬状、不规则、粗细不均、分布失常。接触性溶栓治疗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对疼痛及灼热感均有缓解,能减轻下肢缺血症状,已有坏疽者,难以挽救肢体作用。结论接触性溶栓治疗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价值,为脾功能亢进患者寻找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2000-2009年10月间资料较完整的38例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用经抗生素浸泡后的明胶海绵颗粒作栓塞物进行部份性脾动脉栓塞,栓塞面积大部份为50%-70%,1例栓塞面积90%.结果 3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后总有效率94.7%,2例效果不明显.31例患者1年后随访,2例复发,复发率6.5%.结论 部分性脾栓塞术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只要熟练掌握插管技术,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完全可作为脾切除的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组32例妇产科大出血的患者,包括宫颈癌15例,产后出血9例,侵袭性葡萄胎8例,所有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2例患者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成功,出血立即停止或明显减少,观察2周内无再出血发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止血迅速,并发症少,且能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是妇产科大出血疾病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行腹部创伤CT诊断以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方法:分析和整合于2008年至2010年进入我院治疗的腹部创伤病患者的资料,选择其中100名患者并进行CT诊断,将100名腹部受伤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包括80名腹部受伤患者,对这80名腹部受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另一组包括20名患者,对这20名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结果:在包括80名腹部受伤患者并采取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的小组中,有75名患者的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相吻合,准确率高达96%,这一结果显示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减少对患者的误诊,这样做不但能够加快病人的康复速度,同时也体现出对病人负责的态度,避免由于误诊而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结论: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着尊重患者身体健康的观念和态度,医院在进行患者腹部诊断时应该采用CT诊断,这样能够尽量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和出现,既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也能够维护医院形象,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儿童结肠重复畸形的X线和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儿童结肠重复畸形患儿的X线和CT表现、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1例结肠重复畸形中,位于回盲部7例,升结肠3例,降结肠1例,均位于肠系膜侧,1例与降结肠相通呈管状型,10例与肠管不相通呈囊肿型.X线钡灌肠检查对管状型有确诊意义,主要表现为钡剂进入重复肠管内,呈分叉状,可见黏膜征.囊肿型CT主要表现为位于结肠内侧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囊腔张力高,边缘清晰,部分囊壁呈分层状,内层密度稍低,外层稍高,见“晕轮征”,增强后囊壁均匀强化,“晕轮征”显示更加清楚,和周围肠管强化时间及程度相似,连续多个层面形态变化不大,无分隔.结论 结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通过X线钡灌肠和CT增强检查,多能对结肠重复畸形作出明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中,位于大网膜7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腔5例,盆腔1例,囊肿形态不规则,向下竖形发展或沿周围组织间隙生长。16例表现为囊状均匀性水样密度影,其中8例囊内见线状、点状不连续软组织影,5例见少量脂肪密度影;1例囊腔内出现液-液平面影,下层密度较高。16例囊壁薄,呈多房状;1例呈双房状,囊腔张力高,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和周围肠管关系不清,有粘连。增强后囊壁及间隔轻度强化,8例囊内可见血管影。结论:CT增强扫描多能对腹腔囊性淋巴管瘤做出明确诊断,明确囊肿发生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有血管穿行其中,对临床合理确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活动性肺结核初期发作的CT影像与重复性发作的CT影像有很大的区别,分别就各自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分析和整合于2008—2010年进入我院治疗的结核病患者的资料,选择其中100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占50例,即一组包括50例初期发作的患者,另一组包括50例重复性发作的患者,分别就两组患者的CT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两组不同患者之间的CT影像差别。结果通过由具备相关经验的医师进行CT影像分析,两组亚段以上实变、小叶样实变、孔洞征、树芽征、磨玻璃影和小叶中心结节的检出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纤维条索影的检出率差异据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纤维条索影属于不同征象,为CT非活动性征象,而两组亚段以上实变、小叶样实变、孔洞征、树芽征、磨玻璃影和小叶中心结节属于共同征象,为CT活动性征象。按照目前的研究资料和医学知识来看,CT活动性征象能够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提供帮助,但是这一结论尚没有形成定论,仍然需要结合痰机检查和临床以做出进一步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胸并纵隔积气的X线表现及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47例患者均摄有仰卧前后位胸腹联合片,20例同时摄有仰卧水平侧位片,1例行胸部CT检查,45例有一次或多次随访.结果 47例新生儿气胸中,胸腔前缘积气20例,肋膈角区积气1 5例,纵隔旁积气12例,同时伴有纵隔内积气11例.新生儿多采用仰卧位及卧水平侧位摄片,其气胸和纵隔积气的X线表现与年长儿、成人立位摄片时表现不同,气体多聚集在胸腔前部、肋膈角区及前纵隔旁,X线多表现为一侧胸腔密度降低,中内带明显,同时可见压缩肺边缘,肋膈角异常锐利变深,纵隔心影旁或膈顶部异常清晰锐利;纵隔积气表现胸腺上抬,远离心底部,称为“胸腺帆征”,胸腺边缘清晰,见“八”字征.结论 根据新生儿气胸的X线表现特点,X线可明确新生儿气胸、纵隔积气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SCT及MPR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4例均行MSCT和MPR,51例行支气管镜检查,仔细观察CT轴位和MPR图像,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中,CT轴位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42例,阳性率为78%,结合MPR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51例,阳性率为94%;肺部间接征象54例,阳性率100%;3例未见疑似异物直接征象,而通过间接征象推断性诊断。54例中,3例自行咳出异物;51例经支气管镜取出,确诊为异物47例,2例为支气管黏液栓,1例为右主支气管结节状黏液腺瘤,1例为异物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CT所见疑似异物位置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相同。结论:MSCT及MPR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异物的位置及异物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