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16篇
肿瘤学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部气道的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自己设计的两种扫描方法与常规扫描方法对照对67例患者的正常气道的CT表现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在显示气道方面的优劣。结果显示:常规CT扫描方法能显示大部分支气管分枝,最远可分辨亚段支气管,但对右侧B4、B5,左侧B2、LB、B4、B5及两侧B7、B8显示差;扫描架向头侧倾斜25°能明显改善右侧B4、B5,左侧LB、B4、B5的显示情况。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摘要例1,男,30岁.反复发热,咳嗽,咳痰1年,咳剧时痰中带血丝.于1988年10月11日入院.2年前曾因高热、咳嗽,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治疗10天后体温下降;但多次胸部X线片检查均见右肺下野团片状阴影,边界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右下有胸膜增厚,  相似文献   
3.
缪建良  张鑫  章熙道 《人民军医》2004,47(11):659-66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随着CT和MRI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常很相似,因而,通过影像学对其定性仍较难。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趋完善的依据,我们将2002年8月~2003年8月,经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31例胰腺癌和其它胰腺病变术前CT误诊和漏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25例,其误诊率为44.0%(11/25)。主要原因:一是CT表现不典型;二是对某些CT征象认识不足以及分析欠全面。漏诊6例,主要为胰头部直径≤3cm的小胰头癌。通过对误诊、漏诊原因的分析,作者认为,改进检查技术,如采用薄层连续动态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对CT征象作全面分析及综合多种影像学方法优势,可减少误诊、温沙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 与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 HDRIBB) 两项新技术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学和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27 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BAI 与铱192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两项新技术进行序贯或交替方式的联合治疗,观察主、客观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 24 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71 % (17/24) 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7 例中92 .6 % (25/27) 的患者KPS 评分提高或稳定。近期客观缓解率:CR 8 例,PR 15 例,有效率(CR+ PR) 为85 % ;病理组织学疗效:显效2 例,有效5 例,部分有效2 例。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铱192 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为有效方案,有较好的近期主、客观疗效,对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癌均适用。联合治疗安全可行,毒副反应及并发症轻微。联合治疗用于早期不能耐受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根治性治疗和综合治疗后局部残存或复发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5例肝脓肿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平扫表现为9例低密度灶,其余6例为不均质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边缘环状强化(10/15),其中6例出现“环靶征”,为肝脓肿较可靠的CT征象,作者认为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与其感染原无明显关系,并分析了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评价(附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于术前做B超和DSA检查,22例行胰腺CT扫描,10例行MRI检查。结果:4种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DSA 82%(23/28),超声57%(16/28),CT 41%(9/22),MRI90%(9/10)。DSA与超声。MRI相结合使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3%(26/28)。结论:MRI和DSA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有Whipple三联征患者,应首先选用超声和MRI或螺旋CT检查,特别是MRI或螺旋CT薄层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当上述无创检查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行胰血管造影,多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9.
CT,IADSA对胰头癌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65例术前CT诊断为胰头癌的CT征象和其中18例的LADSA表现,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正确率为91%,提出胰头肿块是CT诊断胰头癌的直接征象,但并非特异性表现,需与胰头炎性肿块鉴别;“双管征”及胰周大血管脂肪层消失可出现在肿瘤,炎症等病变中。通过比较分析12例胰头癌和CT误诊的5例胰头炎性肿块的LADSA表现,作者认为通过显示胰头癌的肿瘤区异常血管,不规则、不均匀的“肿瘤染色”,胰周血管破坏,对胰头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加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和T2WI(即T1WI FS和T2WI FS),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在常规T1WI和T2WI序列仅检出4例肿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和T2WI稍高信号。在T1WI FS上7例呈均匀低信号,显示清晰;在T2WI FS上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快速动态增强扫描(FMPSPGR)检出11例肿瘤,在动脉期7例肿瘤明显强化呈高信号,4例轻度强化呈稍高信号,1例无明显强化呈等信号,胰腺实质期和门脉期6例仍呈高信号,6例呈等信号。与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动态增强MRI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7%(11/12)。结论 动态增强MRI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