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组织中IL-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血清学参数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pSS患者135例,以及同期唇外伤正常对照个体12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个体唇腺组织中IL-7的表达,分别评估腺上皮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IL-7的表达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唇腺组织IL-7的表达与抗核抗体(ANA)、C3、C4、C反应蛋白(CRP)、IgG等血清学指标间的关联性。 结果IL-7在唇腺组织内淋巴细胞、腺泡导管及上皮细胞均可表达。浸润的淋巴细胞IL-7表达阳性率在pSS患者(88.14%,119/13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个体(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2,P<0.001)。pSS患者唇腺组织中腺泡与导管上皮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IL-7的表达相关(r = 0.27,P = 0.0012),未发现有浸润淋巴细胞IL-7表达与血清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论pSS患者唇腺组织中腺体上皮细胞、淋巴细胞IL-7异常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情况紧密相关,提示IL-7的表达可能参与了pSS腺体与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作为pSS唇腺干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脑硒、硒蛋白与脑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脑内有硒蛋白的表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硒蛋白P(SelP),其它一些硒蛋白如SelW、硫氧化还原酶、15kD硒蛋白和Ⅱ型脱碘酶的mRNA都在大脑检测到,揭示这些硒蛋白在脑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诊断早期干燥综合征(SS)涎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唇腺活检证实的SS患者44例(SS组),其中早期SS患者21例,中晚期SS患者23例。另选取同期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健康志愿者45名(健康对照组)。应用VTQ技术定量检测SS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腮腺及颌下腺组织剪切波速度(SW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S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涎腺SWV值的差异。绘制VTQ技术诊断早期SS、中晚期SS患者腮腺、颌下腺病变的操作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SS组患者颌下腺、腮腺的SWV值分别为(2.44±0.48)、(2.77±0.70)m/s;健康对照组受检者颌下腺、腮腺的SWV值分别为(1.74±0.24)、(1.77±0.28)m/s;SS组患者颌下腺、腮腺SWV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67、19.92,P均<0.01)。早期SS组患者颌下腺、腮腺的SWV值分别为(2.42±0.37)、(2.76±0.57) m/s;中晚期SS组患者颌下腺、腮腺的SWV值分别为(2.47±0.34)、(2.80±0.37)m/s;早期SS患者与中晚期SS患者颌下腺、腮腺SWV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VTQ技术诊断早期SS颌下腺病变最佳阈值为SWV值=2.28 m/s,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41%,曲线下面积为0.997;VTQ技术诊断早期SS腮腺病变最佳阈值为SWV值=2.27 m/s,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89%,曲线下面积为1.00;VTQ技术诊断中晚期SS颌下腺病变最佳阈值为SWV=2.30 m/s,敏感度为73.76 %,特异度为92.59%,曲线下面积为0.845;VTQ技术诊断中晚期SS腮腺病变最佳阈值为SWV=2.41 m/s,敏感度为72.66%,特异度为93.10%,曲线下面积为0.836。 结论VTQ技术能诊断早期SS患者涎腺病变,弥补常规超声检查无法早期诊断SS涎腺病变的不足;但VTQ技术诊断中晚期SS患者涎腺病变的价值与常规超声检查相当。  相似文献   
4.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位于神经生发区的胶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在生长因子的存在下能在体外形成神经球,辐射状胶质细胞也可能是发育期的祖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胶质细胞是脑内的一种潜在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硒对胚胎和脑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为研究硒对神经发育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方法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了无机硒-亚硒酸钠和有机硒-硒甲基半胱氨酸对原代和传代培养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分化发育的影响.用盖玻片培养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生长形态、突起发育和分化标志蛋白Nestin、NSE、GFAP·CNPase等进行了原位鉴定.结果适量的硒对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的分化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含硒的营养液中神经干细胞存活高、分化好、形态典型,分支多而神经网络复杂.硒甲基半胱氨酸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适量的硒特别是硒甲基半胱氨酸在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发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评估神经精神狼疮患者(NPSLE)及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non-NPSLE)颅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fMR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3.0T MR仪对22例NPSLE患者、21例non-NPSLE患者及20例年龄及性别与两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C)行MR DKI扫描。应用Functool软件对DKI数据进行后处理,测量双侧背侧丘脑(DT)、扣带回后部(PCG)、豆状核(LN)及侧脑室后角旁白质(PWM)的平均峰度值(MK)。同期采用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部位MK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对MK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HC组比较,NPSLE组和non-NPSLE组在双侧PCG及左侧DT的MK值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间的MK值在各感兴趣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双侧PCG的MK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右侧PCG:rs=0.291,P=0.046;左侧PCG:rs=0.364,P=0.017)。结论:DKI技术有利于评估SLE患者颅内微结构的损伤,SLE患者认知功能的减低与扣带回后部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粤东地区汉族人群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不同发病因素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继发性HPS患者,按淋巴瘤相关性、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不同病因分为三组,从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分离纯化DNA,应用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扩增并测序检测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附近内含子区域。结果:淋巴瘤相关性及EB病毒相关性的HPS患者检测到基因突变,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患者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而且所有出现基因突变的淋巴瘤相关性HPS均存在EBVDNA拷贝数增高。结论:粤东地区汉族成人HPS患者出现的基因突变大部分为UNC13D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球体外生长传代及分化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有关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有许多研究小组报道了大鼠、小鼠和人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但对新生大鼠的脑组织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则鲜有报道。由于神经干细胞可作为一种移植手段治疗神经系统各种病变和损伤,还可用于研究不同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发育的影响,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实验室利用新生当天大鼠大脑皮质和中脑进行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初发痛风的临床特点,以增强临床医生对女性痛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门诊和住院就诊的初发女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临床诊断困难个案,通过双能量CT扫描,发现尿酸盐晶体,经秋水仙碱抗炎治疗有效确诊)。与30例同期就诊的初发男性痛风患者资料和国内已报道的女性痛风资料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结果本组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4±6.5)岁,大部分绝经后起病(88.9%)。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5.4±12.2)岁(P〈0.05)。女性痛风患者BMI(26.5±3.6)kg/m2,男性组(25.7±3.2)kg/m2(P〉0.05),组间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1.8±89.0)mmol/L比(489.7±97.3)mmol/L]。女性痛风患者饮酒比例明显低于男性(P〈0.05)。首发部位,女性以踝关节常见,男性则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为主(P〈0.05)。女性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和口服利尿剂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体重、起病方式与已报道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痛风多见于绝经后肥胖妇女,常合并多种疾病,口服影响尿酸代谢药物可能与其发病相关,且临床起病方式与男性痛风有一定差别。双能量CT扫描对于部分临床诊断有疑问的痛风患者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