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攻击风险评估在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泉州市第三医院开放病区住院初期包括住院期间发生和既往发生过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对患者进行攻击风险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及风险管理,对比干预前后攻击行为发生率。结果:干预前,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4.12%,干预6天后发生率为18.82%,干预12天后发生率为4.71%,攻击行为发生率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住院初期发生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常并发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玻璃体的反复出血、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造成视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失明。采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针药并用等疗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正确收集检验标本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阐述了各类标本采集前应注意的事项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特点及不良反应。 方法:纳入2000-12/2005-03解放军92854部队医院眼科住院及门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6例,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即灯盏花素组(n=25,30只眼),丹参对照组(n=21,27只眼)。灯盏花素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含灯盏乙素(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少量灯盏甲素及其他黄酮类成分)50mg。丹参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和降香)10-20mL,均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30d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视力、视野、眼底荧光血管照影变化及比较两组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结果:参与观察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30d后,视力小于4.0的眼数明显减少,视力大于4.6的眼数明显增加(u=61.00,P〈0.01),优于丹参对照组(u=262.00,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视野比较:经过30d的治疗,灯盏花素组视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t=2.49,P〈0.05),比丹参对照组视野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0,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照影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经过30d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8,P〈0.01),但灯盏花素组与丹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疗效比较:灯盏花素组总有效率为91%,丹参对照组为6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治疗期间,患者主诉无明显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出血、溶血等现象出现。 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其特点为视力提高明显,视野改善明显,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缩短明显,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某部队干部成人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CR)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8-2009年度体检的1187例资料完整的干部(包括退休干部)作为调查样本,测定空腹血糖、OGTT 2 h血糖,分析DM及IGR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人群中检出DM者35例,患病率2.95%;IGR者43例,患病率3.62%.其中新诊断DM 2例,占DM总人数的5.71%.结论 该部队干部(包括退休干部)DM及IGR的患病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药物冲洗鼻窭联用口服鼻渊汤加减治疗慢性化脓性多鼻窦炎疗效。方法:80例慢性化脓性鼻窭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1组联用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2-61岁,平均年龄35.5岁,口服鼻渊汤加减每日一剂,联用置换疗法每周二次。上颌窭积脓者,加用0.5%灭滴灵行上颌窦冲洗后,每侧注入庆大霉素4万及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每周二次。结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5.3岁,除口服鼻渊汤外,其余与联用组治疗相同。二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联用组基本治愈24例(60.0%),显效10例(25.0%),有效2例(5.0%),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冲洗鼻窭联用鼻渊汤口服是治疗慢性化脓性多鼻窦炎或全鼻窦炎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方法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解放军92854部队医院收治的 ACS 患者207例,将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65例)、10 mg 瑞舒伐他汀组(67例)和20 mg 瑞舒伐他汀组(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观察服药2、4周的 hs-CRP 水平。结果三组服药前 hs-CRP 水平分别为(12.5±2.4)、(12.4±2.3)、(12.2±2.5)mg/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服药2周后血清 hs-CRP 明显降低(P <0.05),分别为(10.6±2.5)、(9.9±2.4)、(8.6±2.3)mg/ L,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服药4周后,20 mg 瑞舒伐他汀组 hs-CRP 较辛伐他汀组及10 mg 瑞舒伐他汀组 hs-CRP 浓度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使 ACS 患者的 hs-CRP 水平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抗炎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原发性高血压被描述为是继发于有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而出现的.Dahl等后来通过在实验模型的移植研究结果中发现,肾脏疾病是血压升高的原因,此后该发现在人体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妇科恶性肿瘤死记率高,占妇女生殖系统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严重危及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导管穿刺技术的进步,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已开辟了治疗癌症的一条新途径,它能延长那些不能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生存期,也使部分病人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本文介绍了13例妇科恶性肿瘤栓塞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4岁,因气促心悸10余天加重2h急诊入院。患者缘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无发热、咯血、胸闷胸痛,无双下肢水肿,于当地医疗机构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10余天前出现气促,活动后加重,伴大汗淋漓,进行性加重。查心电图(ECG):窦性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