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大段异体骨移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998年—2003年对18例例患者进行了病灶清除、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术。结果:术后随访1~50月,2例死亡,其余16例接合区骨质生长良好,无1例骨发生不连接。肩、膝、踝关节活动及肢体负重良好。结论:本手术方法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影响肩、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或防止创伤关节炎,适合于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8岁。因发现右大腿后侧肿块11月,于2001年7月5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大腿上段后侧触及5cm×4cm肿块,质中等,不活动,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7月11日行右大腿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诊断为:粘液性脂肪肉瘤。术后行常规放疗。2002年3月28日因发现右大腿、右臀部、右腰部7cm×3cm包块伴疼痛再次入院。胸片检查:肺内多发性转移灶。4月5日行在大腿、右臀部、右腰部包块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诊断为:多形性脂肪肉瘤伴大片坏死。术后行右腰部常规放疗,疼痛缓解。8月初发现左手食指、中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斜面穿刺针和菱形穿刺针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优势.方法解离成人25~40岁尸体腰椎1~5椎节(L1~5),共计10×5节,完成各椎节骨含量检测,符合骨含量减少或轻度骨质疏松标准.分别应用斜面穿刺针和菱形穿刺针完成在尸椎上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模拟操作.手术后行椎体正侧位拍片,使用简易的学生用角度尺和直尺测量穿刺针道偏转数据;观察CT断层扫描下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特点.针道偏转计量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斜面穿刺针在椎体骨质内发生背向斜面的偏转,偏转角度为(1.83±0.2)°至(3.30±0.3)°.菱形穿刺针在椎体内未发生针道偏转.骨密度值与修正后偏转角度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者存在负相关关系,r=-0.991,P=0.001.CT断层扫描显示:自斜面穿刺针之斜面溢出的骨水泥团分布呈现为偏向分布的类椭圆体,随着针体旋转调整,可控制骨水泥注射方向和分布区域;骨水泥自菱形穿刺针顶端溢出后,直接冲向针尖远端,成为类球形体,旋转针体后,不能调整骨水泥注射方向和分布区域.结论实验观察表明,应用斜面穿刺针具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可以在进针和注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所具有天然的设计优势,获得精确的进针路径控制和骨水泥在靶区内的填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取材活检在脊柱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取材活检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质破坏初诊为肿瘤的病例94例120节椎体,包括颈椎3节、胸椎41节、腰椎72节、骶椎4节。溶骨性破坏91节,成骨性破坏9节,混合性破坏20节。其中76例87节脊柱转移癌的原发灶病理诊断在术前已获得。全部病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病理取材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的阳性率。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病理取材穿刺成功率100%。阳性诊断率95.0%(114/120);脊柱转移癌的阳性率93.1%(81/87)。无神经、血管损伤,无血肿形成,无感染。80例平均随访36.4月(4~68个月),无沿针道肿瘤播散或皮肤种植转移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病理取材复合技术节省治疗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理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其中骨盆3例,胸椎和腰椎各2例,颅骨、左肱骨上端、左尺骨近端和左股骨转子部各1例。疼痛为共同表现,1例腰椎病变者有神经根受损症状。X线片示主要为溶骨性改变。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1例腰椎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1例左股骨转子部病变者行瘤段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随访1—8年,平均2.5年,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11)、66.7%(2/3)、50.0%(1/2),1例腰椎弥漫性大B细胞型Ⅲ期患者1年后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且随着临床分期增高,3、5年生存率降低。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治疗应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原发灶若为主要负重骨应辅以手术治疗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1-07/2007-06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纳入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12例,骨巨细胞瘤2例,肺癌骨转移癌1例,骨肉瘤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同种异体半膝骨关节移植保肢组6例,移植骨段长度12~18锄,平均14.8 cm:移植后随访1.3~5.7年,平均4.2年;疗效优良率为50%.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保肢组6例,假体体部长度12~15 cm,平均13.6 cm;1例患者失访,其余5例患者置换后随访0.4~5.5年,平均3.9年:疗效优良率为80%.两组患膝关节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半膝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组(66.7%,20.0%,P<0.05).提示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和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的两种较为满意的保肢方法,其中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优于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  相似文献   
7.
乳腺B细胞恶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 ,5 0岁 ,已婚。因发现右乳包块 5d于 2 0 0 1-0 2 - 2 5入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 ,盗汗 ,乏力 ,体重减轻等症状。查体 :双乳大小基本对称 ,皮肤无橘皮样改变 ,无乳头溢血、溢液及乳头凹陷。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 3cm× 4cm大小包块 ,边界不清 ,质中 ,无压痛 ,不活动。腋窝及其余部位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钼靶X线摄片示 :右乳内上象限局限增生 ,考虑恶变。B超示 :右乳内上象限距皮 1 0cm处见一大小约 3 0cm× 2 8cm× 2 2cm实质占位包块 ,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蟹足样 ,周边血流丰富 ,考虑为乳癌。CT示 :右乳片絮状及结节状软组织…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高度恶性、侵袭性强、易转移的成骨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治疗使骨肉瘤患者 5年生存期超过50%,但针对合并复发和转移的骨肉瘤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治疗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人类恶 性肿瘤的策略。逃避免疫监测被认为是肿瘤恶性进展的主要因素,免疫检查点在调控抗肿瘤免疫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 对这些免疫检查点的阻断剂或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年来PD-1/PD-L1通路抑制剂在难治性骨肉瘤 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疗效与安全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左髂骨巨大侵袭性纤维瘤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摘要 患者,男,7岁,以"发现左臀部包块一周"于2007年10月8日入院.查体:左髂后可见约10cm×8cm×3cm包块,质硬,压痛,活动差,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左髋内收受限.X线示:左髂骨不规则骨质密度减低(见图1-①).CT示:左臀部肿瘤,髂骨骨质破坏,臀小肌、臀中肌受累,多考虑恶性(图1-②A/②B).SPECT示:左髂骨局部核素浓集.患儿父母不同意术前活检,遂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4年共收治的31例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均有病理学证实,采取手术、Ⅰ期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为主的综合方式治疗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模型对患者肿瘤大小、厚度、手术切除范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31例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至今生存22例,5年生存率为70%(22/31,P=0.0366),无局部复发,Ⅰ期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8例,9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9例.T〈1.5mm,1.5mm〈T〈2.5mm,2.5mm〈T〈4.0mm,T〉4.0mm,5年生存率分别是66.7%,63.64%,30%,0%. 结论 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远处转移.综合方式治疗可降低转移率,使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