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一例大剂量全身极不均匀照射急性放射损伤患者数处局部病理改变。方法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吸收剂量右下肢为3738Gy,左手掌为830Gy,于照射后第8天行右下肢、左前臂截肢术。右手、左膝照射剂量相对较小但难以准确估计,红斑、水肿、水疱、溃疡出现相对较晚,于第55天行右手指、左膝清创植皮术。镜下:右小腿局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皮下组织和骨胳肌广泛地坏死和弥漫性出血,但真皮中的立毛肌尚存;左手指、手掌皮肤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并形成大小不一的囊泡,致使表皮与真皮分离,真皮弥漫性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汗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皮下组织内弥漫性出血,少数脂肪细胞坏死。胫骨、腓骨上端和股骨、桡骨、尺骨下端处骨髓腔内造血组织各系细胞均消失。左膝、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皮肤示急性放射性溃疡。结论大剂量照射导致的急性放射损伤造成大面积、深达肌肉的软组织坏死及骨髓造血细胞消失。  相似文献   
2.
转移性恶性心包积液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发性恶性心包积液较原发性心包癌(多为间皮瘤)多见。但因临床表现隐匿而不能及早发现,甚至有的病例直至心包填塞或猝死才被诊断,现将我院收治的1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男3例,女11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与收治乳腺癌有关),年龄29~68岁,其中29~39岁3例,40~59岁7例,大于60岁4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44例慢性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学观察,包括3例(6.8%)恶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严重的增殖性和变质性改变是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病变,并具有持久性、反复性和区域性等特征.上皮性增殖有明显癌变的发展倾向;纤维母细胞增生亦可经过瘤样增生转变为纤维肉瘤.文中还就慢性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展过程和肿瘤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肠粘膜活检病理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皮肤和肠粘膜发生aGVHD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皮肤和肠粘膜是便于6VHD诊断与分度的靶组织。aGVHD主要使靶器官的上皮发生病理改变。皮肤表现为表皮细胞嗜酸性坏死和基底层细胞空泡性变,表皮发生裂隙、大泡形成以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肠道病变为腺窝上皮细胞坏死,腺体呈囊状,腺窝减少、或片状消失,根据皮肤和肠粘膜组织学病变的不同程度,将aGVHD分为Ⅰ~Ⅳ度。文中讨论了aGVHD与辐射损伤引起的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射线诱发恶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我们以前曾作过报道[1],其主要内容是经放射治疗后患者发生的恶性肿瘤即医源性放射致癌。本文将介绍的是6名医务工作者长期从事射线下工作发生的皮肤恶性肿瘤———职业性放射致癌。一、临床资料1病例1。男性,59岁,骨...  相似文献   
6.
慢性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慢性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与放射性皮肤恶性肿瘤的内在联系。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无选择收集1975年12月至1982年12月经本院病理科检查的慢性局部放射性皮肤溃疡切除标本44例(其中恶变3例,占6.8%)。男女性各22例。年龄10~77岁,平均40.5岁。这些材料为(1)体内恶性肿瘤或体表癌肿切除手术后放疗者19例。(2)良性病变放疗者21例(神经性皮炎5例,腋臭4例,疤痕4例,良性肿瘤4例,胼胝3例,皮疹1例)。(3)意外照射4例(X线荧光屏前取环、复位和取异物时间过长各1例,加速器操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