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已经有4个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批准上市,在治疗乳腺癌以及卵巢癌患者过程中取得较大效果。本文将综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机制等,了解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在BRCA胚系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诊制一体化模式救治的20例患者(一体化组),其中MDT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70岁,平均38. 82岁;骨盆骨折侧方挤压型(LC型) 4例、前后挤压型(APC型) 11例、纵向剪切型(VS型) 5例、复合应力型(CM型) 3例。一体化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 45岁; LC型3例、APC型9例、VS型4例、CM型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收缩压、术后24h尿量、总输血量、ICU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一体化组相比,MDT组术后6h心率明显降低(P <0. 05),术后6h收缩压升高(P <0. 01),术后24h尿量明显增多(P <0. 01);一体化组总输血量高于MDT组(P <0. 05);一体化组ICU平均住院时间高于MDT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272);患者病死率一体化组为15. 0%,MDT组为8. 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 551,P=0. 392)。结论 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PE/Ref-1在正常成年SD大鼠内耳蜗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2组(n=12),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各组动物于再灌注24h取出左侧耳蜗,每组随机4个耳蜗,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PE/Ref-1表达分布。各组余下耳蜗组织进行均浆,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测定匀浆中APE/Ref-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在假手术组大鼠耳蜗中,APE/Ref-1主要表达在正常螺旋神经节区,细胞内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核,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也可以见到表达。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在耳蜗这些部位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正常大鼠内耳表达APE/Ref-1,主要表达在螺旋神经节区。耳蜗缺血再灌注后,APE/Ref-1在内耳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APE/Ref-1可能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采用1期转蒂Z形皮瓣结合2期植皮法在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中的听力重建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10年1月间,110例确诊为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病例,分为纵行切口组(24例)和Z形皮瓣组(86例).所有病例按Schuknecht畸形分型,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根据术中听骨链情况行Ⅰ-Ⅲ型鼓室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的畸形分型、听力结果、鼓室成形术式;并对两组近期、远期听力学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纵行切口组比较,Z形皮瓣组术前听力水平、畸形分型与乳突气化分类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近期听力,无论提高10 dB HL以上或提高30 dB HL以上,纵形切口组与Z形皮瓣组的近期听力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远期听力效果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Z型皮瓣组的近期与远期听力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术前详尽的耳畸形程度判定、术中对有效中耳传音结构的最大程度保护及经乳突外耳道联合径路、1期转带蒂Z形皮瓣结合2期植皮法具有良好优势,能结合其它方法的优点,在经过合理选择的病例中联合应用,获得较好的远期听力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甲状腺手术出血量的关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某院确诊并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Graves病患者140例。根据Graves病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分为:痊愈组、好转组、甲减组及无效组。术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术前超声检测甲状腺体积以及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STA-PSV),记录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着Graves病患者FT3、FT4和TSH水平越高,术中出血量越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同时临床预后也越差,即甲减组和无效组最高、好转组次之,痊愈组最低,甲减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减组和无效组与好转组、痊愈组间比较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raves病患者术前FT3、FT4和TSH水平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r=0.053、0.062、0.076,P<0.001);甲状腺体积与STA-PSV水平呈正相关(r=0.043,P=0.009);STA-PSV水平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r=0.058,P<0.001);术前FT3、FT4和TSH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038,P=0.013;r=0.048,P=0.007;r=0.056,P<0.001)。结论 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评估Graves病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