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运用PET技术研究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98例抑郁症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均接受头电针治疗,取穴为顶中线(MS5)、额中线(MSl)和双侧额旁1线(MS2);对照组48例,均口服氟西汀。治疗组中20例、对照组中6例抑郁症患在为期6周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PET检测。另有6例正常人接受自然状态下的PET检测,作为阴性对照。框取感兴趣脑区(ROI),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以半定量方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抑郁症患额叶、扣带回、尾核等脑区葡萄糖代谢与正常人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头电针治疗后,左右两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和左侧尾核葡萄糖代谢均有显升高;氟西汀治疗后,患左右两侧额叶、扣带回和尾核葡萄糖代谢都有显的升高。结论: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与其提高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
头针对抑郁症患者顶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 PET技术观察头针对抑郁症患者顶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1 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顶中线 (MS5 )、额中线 (MS1 )、双侧额旁 1线 (MS2 )的电针治疗 ,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脑部 PET检测。 5例健康人接受静态 PET检测 ,作为对照。以顶叶作为感兴趣区分析葡萄糖代谢水平。结果 :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顶叶的葡萄糖代谢较健康人略为降低 (无统计学意义 ) ,头针治疗后 ,左右两侧顶叶葡萄糖代谢均有显著升高。结论 :头针能升高抑郁症患者两侧顶叶葡萄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3.
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5例正常人和1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顶中线(MS5)、额中线(MS1)、双侧额旁1线(MS2)的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脑部PET检测,并以颞叶作为感兴趣区分析葡萄糖代谢水平。结果:正常人头针刺激后,左右两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无显著变化;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较正常人增高,头针治疗后,左侧颞叶葡萄糖代谢无明显改变,右侧颞叶葡萄糖代谢则有显著降低。结论: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后百会、水沟、神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探讨该穴组对豆状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葡萄糖代谢水平。以VD患者双侧豆状、核为感兴趣区,检测其治疗前后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健脑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双侧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提高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
头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区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观察头针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不同脑区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30例PD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药物组和药物组各半,分别接受5周的头针配合美多巴治疗、单纯美多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帕金森病统一等级量表(UPDRS)量表测评。从上述2组各随机抽取5例,治疗前后接受SPECT检测。结果:针刺+药物组和药物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针刺+药物组的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10例PD患者病轻侧和病重侧rCBF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药物组治疗后,两侧脑区局部脑血流(rCBF)均无明显改变;针刺+药物组治疗后,病重侧额叶、枕叶、基底节区、小脑rCBF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病轻侧各脑区rCBF没有显著改变。结论:头针配合美多巴能改善患者的震颤、强直、运动障碍,其治疗PD的机制,与其改善脑区局部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针刺百会穴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不同脑区的脑葡萄糖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百会穴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收治2004-05/10广州星光老人之家二院和广州千禧颐老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病程1~9年;均为右利手。随机分为常规体针治疗组5例和百会治疗组5例。5次/周,共治疗4周。10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例;有1次脑卒中史9例,有2次脑卒中史1例;右侧偏瘫7例,左侧偏瘫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法观察脑区感兴趣区[分别设为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双侧豆状核和双侧小脑]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1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豆状核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2.49±0.99,1.85±0.53),t=2.90,P<0.05]。健脑治疗后颞叶明显高于治疗前[(1.59±0.63,1.28±0.36),t=2.88,P<0.05]。②百会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额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2.78±0.27,2.80±0.40;2.21±0.34,2.25±0.35),t=3.01,3.25,P<0.05]。健脑颞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1.69±0.43,2.79±0.38;1.32±0.36,2.22±0.47),t=2.93,3.16,P<0.05]。结论:①常规针刺组能显著提高患脑豆状核和健脑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水平。②百会穴治疗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患脑额叶、健脑颞叶及双侧豆状核区的葡萄糖代谢有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配合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探讨其在临床快速诊断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合格痰标本125例,分为2份,1份行痰培养作为对照,另1份以16S rRNA基因为靶序列,在其保守区建立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再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MnlⅠ、AluⅠ、DdeⅠ和BstBⅠ酶切,进一步行RFLP分析,根据下呼吸道常见病原菌建立的特异酶切图谱诊断鉴定细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25例合格痰标本中,PCR配合RFLP检测阳性85例,阳性率为68.0%,痰培养阳性72例,阳性率为57.6%,前者明显高于痰培养(P<0.01),其中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痰培养,部分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率也高于培养组,但部分革兰阳性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阳性率较培养组低于痰培养.结论 PCR配合RFLP分析方法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较常规培养方法敏感快捷,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癌侵袭性的影响因素,评价SUV值预测肿瘤局部及纵膈转移,尤其是微小转移的可行性.方法206例病理证实的肺癌多变量分析肿瘤侵袭性影响因素,并行回归预测及ROC分析.结果肺癌的侵袭性与SUV值有关,SUV越大,发生转移的几率越高.SUV>7,50%以上的肺癌、70%以上的腺癌发生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70.9%.SUV≥9.6,诊断灵敏度≥86.7%.结论SUV值可预测肺癌侵袭性.  相似文献   
9.
头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课题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以18F-FDG为显影示踪剂,观察了针刺配合美多巴疗法对PD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并与单纯美多巴治疗的PD患者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刺影响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脑功能成像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地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本文回顾了针刺对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包括生理状态(安静、运动、局部神经阻滞)、病理状态(痴呆、中风、脑瘫、摇头丸服食等)下的针刺效应,以及穴位、针刺频率、针刺手法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了针刺效应与脑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