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m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性[1]优势。为患者的疾病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巨大痛苦,自1998~2006年的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32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2例男168例,女64例,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7.9岁,单发结石2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其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依从关系。重视并及时治疗。可防止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合并出血。方法:回顾总结1998年-2003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均经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结果:50例门脉高压性胃患者中轻型门脉高压性胃病20例。重型30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其中,轻度食管静脉曲张13例,中度20例,重度17例,重型门脉高压性胃病合并出血2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4例。结论:50例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重者,以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而轻者,以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为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无酸就无溃疡”的观念一直支配着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后,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有效的抗菌治疗可促进溃疡愈合,并减少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纯抑酸治疗的模式。我们采用洛赛克加抗生素联合治疗溃疡病7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P)病人的效果。方法 HP病人156例,随机分为3组,各52例。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时间均2周。检测治疗前后各组病人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治疗后行CT检查并进行评分;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临床指标改善的时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T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22.28~33.86,P<0.01)。治疗后A组TG值、CT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6.52~13.11,P<0.05);B、C组间TG值、CT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20.23,P<0.05);B组、C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2.82,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HP病人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替普瑞酮与枸橼酸铋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枸橼酸铋钾24周,观察组给予替普瑞酮24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两组均给予泮托拉唑40 mg,1次/d,阿莫西林1.0g,2次/d,连续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71.11% (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t =5.91、5.02,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06,P<0.05).观察组Hp阳性27例转阴25例(92.95%),对照组Hp阳性28例转阴24例(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 (4/45),对照组为6.6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2,P>0.05).结论 替普瑞酮可通过多种机制有效保护、修复受损的胃黏膜,逆转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状态,并能有效清除Hp,安全性高,较枸橼酸铋钾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食道静脉曲张套扎与硬化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食道静脉曲张套圈结扎术(EVL)与硬化剂注射(EV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并发症以及静脉曲张的复发率,对有食道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观察胶囊内镜检查的顺应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12月,对22例受检者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中发现小肠病变18例(81.8%),包括血管畸形3例,脂肪瘤1例,克罗恩病1例,息肉4例,口疮样小溃疡3例,非特异性炎症7例,其中,6例患者同时存在2种病变。检出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例,糜烂性胃炎1例,胃息肉1例,结肠息肉2例。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胶囊胃内运行平均时间为56min(10—183min),小肠内平均运行时间为278min(93-441min),平均到达盲肠时间为338min(184-496min),平均记录时间为502min(392-510min),平均获取照片数为60240张,胶囊平均排出体外时间为34h(10-72h)。受检者顺应性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胶囊内镜是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能力,对胃和结肠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安全性高、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及食管癌前病变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胃及食管可疑病变的患者32例,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麻醉后用1.5%复方碘溶液染色,根据黏膜切除后碘染色检查以及标本的病理检查评价患者病灶切除的成功率、手术前后标本异型增生病理结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术前病理检查发现轻度异型增生比例为16.3%,术后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443处切除的病灶中,39处(90.7%)病变达到完全切除,因病灶较大未完全切除的病例,在行二次手术后均被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100.0%。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相符合的有35例,占总数的81.4%。术中有11例有出血情况,采取措施后均止血成功,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穿孔或止血并发症,术后3 d内,约18例患者感到上腹部轻微疼痛,其余未有明显不适。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切除后未复发。结论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及食管癌前病变方法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是对术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异型增生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