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kVp图像(PI)、40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40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毛发-鼻-指(趾)综合征(TRPS)的主要临床特征、骨骼X线表现及毛发超微结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用刻度尺在X线片上测量患者手足长骨长度,分析患者手足骨正位片、鼻骨侧位片、脊柱正位片、骨盆正位片,以及髋关节与骶髂关节MRI图像。总结不同类型TRPS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取患者头发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手足长骨缩短,双侧掌指、跖趾骨呈锥形愈合改变,双侧髋关节呈Perthes病样变。毛发电镜与光镜示毛发病变严重、变细变短、发梢外层结构缺失,可见毛小皮细胞折叠、剥蚀和毛干断裂等改变。结论:TRPSⅠ型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畸形,如胸柱侧弯、双侧髋关节Perthes病样股骨头变形及双骶髂关节硬化。TRPS患者的典型影像征象以部分掌指、跖趾骨缩短为主,致手足短管骨不齐,双侧掌指、跖趾骨骨骺提前闭合,呈锥形愈合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参数图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行DLCT胸部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且获得PD-L1检测数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选取88例为训练集,22例为测试集,分析其常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外周血免疫细胞建立临床模型。基于单能40 keV图像勾画容积感兴趣区(VOI),将此VOI匹配至单能40 keV图像、碘密度(ID)图、有效原子序数(Z-eff)图及电子密度(ED)图中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降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变量方差分析(ANOVA)进行特征选择,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结合外周血免疫细胞及影像学征象建立预测PD-L1表达的联合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例,病灶的形态及是否有空洞在PD-L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