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预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HIFU治疗前、治疗后进行CEUS检查,分析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时间(ET)、达峰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增强均匀度,并计算△PI=病灶区PI-参考区PI。术后根据消融率分为消融率≥60%组和<60%组,分析造影参数与消融率的关系。结果在消融率≥60%组和<60%组间病灶的AT、TTP、ET、PI、△PI、AUC、增强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TP、ET与消融率呈正相关(r=0.563,0.771,0.710,P<0.05),PI、△PI、AUC与消融率呈负相关(r=-0.489,-0.796,-0.697,P<0.05),增强均匀度与消融率弱相关。结论CEUS的参数AT、TTP、ET、PI、△PI、AUC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治疗消融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预测疗效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中老年糖尿病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7月对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2504名40岁以上居民按照1999年WHO诊断标准分为糖调节正常组(1389名)、糖调节异常组(730例)及糖尿病组(38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体格检查,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并检测血脂。结果 (1)从糖调节正常组到糖调节异常组,再到糖尿病组,CIMT逐渐增高,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均<0.05)。(2)与糖调节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危险度均增高,在校正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脂等混杂因素后,显著性依然存在,OR(95%CI)分别为1.17(1.02~1.34)和1.21(1.01~1.47)。结论上海市城镇40岁以上社区居民中,糖尿病与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显著相关。在糖尿病人群中,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MRI相关参数。方法:对49例子宫肌瘤患者在HIFU治疗前、治疗后进行CEUS及MRI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术前分析患者年龄,靶皮距,肌瘤位置、类型、体积,CEUS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达峰强度(peak intensity,PI)、增强形态,MRI T2WI信号强度及增强程度,术后评估病灶消融率。结果:HIFU治疗的49例子宫肌瘤中,35例消融率≥70%,14例7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P、PI、T2WI信号强度、MRI增强程度与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相关(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CEUS及MRI相关参数TTP、PI、MRI T2WI信号强度及MRI增强程度是HIFU治疗消融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EUS定量参数及增强形态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0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分别于HIFU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个月行CEUS检查,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达峰时间(TTP)、达峰强度(PI),观察肿瘤增强形态。并分析HIFU治疗后即刻病灶消融率及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结果40例患者共40个子宫肌瘤病灶中,21个呈均匀增强(均匀增强组),19个呈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组)。22个病灶消融率≥80%(消融率≥80%组),18个病灶消融率80%(消融率80%组)。消融率≥80%与消融率80%组间TTP[(27.48±7.89)s vs(21.78±4.76)s;t=2.69,P=0.01]、PI[(44.29±3.74)dB vs(47.39±4.68)dB;t=-2.34,P=0.02]、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59.47±16.21)%vs(37.30±11.89)%;t=4.8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组间消融率[(65.03±18.39)%vs(41.64±18.78)%;t=-4.49,P0.01]、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84.74±7.76)%vs(58.18±12.94)%;t=-3.2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P、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均与消融率呈正相关(r=0.448、0.660,P均0.01),PI、增强类型均与消融率呈负相关(r=-0.460、r_s=-0.614,P均0.01)。结论子宫肌瘤CEUS时间-强度曲线TTP、PI和增强形态均与HIFU消融率间存在相关性,其在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辐照微泡增强雷帕霉素(RPM)抑制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实验兔建立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超声+微泡组、单纯RPM组、超声+RPM组及超声+微泡+RPM组。于术前及术后28 d分别超声检查检测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28 d病理检测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结果术后28 d,超声发现超声+微泡+RPM组内-中膜厚度较其余组减低(P0.01)。各组间术前、后TG、TC、ALT、AST、CR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微泡+RPM组CRP较其余组减低,且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测显示超声+微泡+RPM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减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模型中,超声辐照微泡介导RPM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CRP水平,有望作为临床防治内膜增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因车祸外伤入院。自诉左上腹及左侧腰部无明显不适。常规超声检查示:肝、脾大小形态正常,脾门与左肾之间可见无回声团块,大小约40 mm×29 mm,边界清,内透声佳(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无回声区内可见红蓝相间的湍流彩色血流信号,与脾动脉相连(图1B)。脉冲多普勒超声无回声区内探及单相的收缩期动脉频谱(图1C)。超声提示:脾门处无回声囊性团块,考虑脾动脉瘤。CT检查示脾门脾动脉见一38 mm&#215;28 mm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其内显著增强,强化均匀,与脾动脉相仿,提示脾门区脾动脉瘤(图2),术中证实脾动脉瘤,行脾动脉瘤及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超声微泡介导雷帕霉素抗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TMD)介导雷帕霉素(RPM)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新生内膜的作用及对p2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兔建立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术后3天分为6组(每组8只):A组,空白对照组;B组,超声+微泡组;C组,RPM组;D组:超声+RPM组;E组,UTMD+高剂量RPM组;F组,UTMD+低剂量RPM组。术前及术后28天分别进行超声检查,检测内-中膜厚度(IMT)。术后第28天病理检测内/中膜厚度比值(I/M)及p27、VEGF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28天超声显示A、B、C、D组IMT较E、F组明显增加(P均<0.01),CD-FI可见充盈缺损。病理检测显示E、F组I/M减低,p27表达增高、VEGF表达降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UTMD介导RPM可抑制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新生内膜增生及增高p27、降低VEGF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炎症并探讨其行超声分子显像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模2周组、建模4周组、建模6周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建模2周组、4周组、6周组以外科球囊损伤-高脂胆固醇饲料喂养法建立As模型。对各组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取感兴趣区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PPT)、曲线下面积(AUC)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对目标段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测。结果 纳米靶向超声泡制备结果表明ICAM-1抗体与纳米超声泡结合率72.6%。超声造影发现对照组血管腔与血管壁造影剂基本同时消褪;建模各组造影剂注入2 min时,血管腔内造影剂消褪,血管壁局部仍持续显影增强。分析腹主动脉血管壁最厚处靶向超声造影曲线显示,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4组PPT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的PI、AUC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排列完整;建模组血管平滑肌明显增殖;建模4周组、6周组形成脂质斑块,且6周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组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M)值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造影参数PI、AUC与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IODM值呈正相关(r=0.835,P<0.05;r=0.868,P<0.05)。结论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可在分子水平识别As早期炎症,为早期检测As血管炎症病变提供较为客观、可量化的超声造影参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