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目的构建、表达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GPⅢa双特异单链抗体,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出接头片段和SZ-21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接头片段、SZ-21单链抗体基因和SZ-2单链抗体基因重组拼接,构建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ET22-21-L-2scFv,并测序验证.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诱导表达.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检测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能力,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对表达产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达载体pET22-21-L-2scFv构建拼接正确;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4%;经变性、纯化、复性,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以及血小板GPⅠbα和Ⅲa结合活性,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成功表达了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该抗体具有与相应2个靶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2.
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简称γ-GT)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质膜结合性糖蛋白.1950年 Hanes 等从单肾提取液中发现了γ-GT,1961年 Szozeklik 等证明人体组织中亦存在着γ-GT,特别是发现肝胆疾病血清γ-GT 升高及肝癌存在着特异性γ-GT 同工酶(hepatota specific γ-CT).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对其检测方法和疾病状态下γ-GT 及基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的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SZ-21单链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21构建成单链抗体(SZ-21ScFv),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构建SZ-21ScFv基因的质粒pET20b-21ScFv,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PlysS中表达了功能分子。表达产物经过包涵体的溶解、Ni-NTA树脂亲和吸附纯化和蛋白质的体外复性过程,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纯度单链抗体片段。结果:体外实验证实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1%。SZ-21单链抗体能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抑制能力呈剂量依赖性,在浓度为20μg/m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 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该单链抗体能与内皮细胞反应,同时也可以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结论:表达的单链抗体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的能力,有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雌激素受体β(ERβ)AF2结构域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从人类乳腺cDNA文库筛选的蛋白HPIP,进一步验证其与ERβ相互作用的功能。方法分别用细胞免疫荧光分析和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及结合结构域的鉴定,转染293T胚胎肾细胞,利用荧光素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检测HPIP对ER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HPIP的编码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HPIP与ERβAF2结构域相互作用,而不与ERβAF1和DBD相互作用,HPIP能降低ER的转录活性,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激素存在时更显著,但是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存在时,HPIP反而增强ERβ的转录活性。结论 HPIP可能通过影响ERβ信号途径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伶玲  马莹  张文娟  安广宇  吴静 《肿瘤》2012,32(12):1001-1008
目的:筛选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微小RNA(microRNA,miRNA),并寻找与临床特征相关的miRNA。方法:通过TaqMan Human Micro RNA Array检测7例结直肠癌患者和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29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中对TaqMan Human Micro RNA Array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血浆差异表达的miRNA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变化倍数>1.0,P<0.05的条件下初步筛选得到16个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差异表达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得到hsa-miR-125b、hsa-miR-375、hsa-miR-150和hsa-miR-206与TaqMan Human Micro RNA Array检测结果一致,并且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血浆hsa-miR-150和hsa-miR-375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或脉管瘤栓有关。结论:血浆hsa-miR-150和hsa-miR-375有望成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指导结直肠肿瘤分期和进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扶正固本颗粒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05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气血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临床试验组(西医基础治疗+扶正固本颗粒)35例,阳性药物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复方阿胶浆)35例和空白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35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5周(35 d)前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贫血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临床试验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和头晕目眩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和对照组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试验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1.4%和57.1%,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总有效率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贫血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54.3%,均有所改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药物相关死亡.结论 扶正固本颗粒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将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21构建成单链抗体。应用RT-PCR技术,从分泌SZ-2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出VH和VL可变区基因,并构建成SZ-21单链抗体(SZ-21ScFv)。将该单链抗体基因亚克隆到高效表达质粒pET20b,得到pET20b-21ScFv。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PlysS中表达了功能分子。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1%。经过包涵体的溶解、Ni-NTA树脂亲和吸附纯化和蛋白质的体外重折叠等一系列的变性和复性过程,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纯度单链抗体片段。ELISA和Western blot证实该融合蛋白保留了与亲本抗体同样的血小板结合特性。SZ-21单链抗体体外能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抑制能力呈剂量依赖性,在浓度为20mg/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该单链抗体能与内皮细胞反应。该单链抗体有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21构建成单链抗体,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逆转录及多聚酶甸反应,扩增并克隆SZ-21的可变区基因VH、VL,经测序后构建SZ-21单链抗体(SZ-21AScFv),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其与血小板的结合特性。结果 VH、VL可变区基因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特征,SZ-21ScFv基因拼接正确。表达产物除少量为分泌型外,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1%,经过变性和复性后,该单抗体保留了与血小板特异结合的能力。结论 成功表达了SZ-21单链抗体。该小分子抗体具有特异结合血小板的能力,有望用于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是肺癌晚期的常见表现,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发生率为20%,尸检为40%[1]。一旦发生脑转移预后不良,自然中位生存期仅为1~2个月[2],虽然颅脑局部放射是脑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放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