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4例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4例25眼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联合鼻中隔成型术。随访6~12个月。结果 25眼中治愈20眼,好转3眼,无效2眼,成功率为92%。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效果良好,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颅内皮样囊肿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规律,探讨颅内皮样囊肿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2003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颅内皮样囊肿8例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手术治疗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与A组相当的其他性质肿瘤患者132例设为B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两组中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术后CT或MRI及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和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 .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87.5%和36.4%(P=0.012),发生时间分别为术后(0.9±0.2)d和(2.8±0.6)d(P=0.001),持续时间分别为(16.3±2.6)d和(9.6±2.0)d,P=0.006.两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CT或MRI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4.3%和62.5%,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9%和89.6%(P=0.010),脑脊液中红细胞平均数分别为(9.6±6.7)×106/L和(35.0±4.3)×106/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皮样囊肿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发生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手术造成肿瘤有害物质的释放可能是颅内皮样囊肿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内皮样囊肿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规律,探讨颅内皮样囊肿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颅内皮样囊肿8例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手术治疗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与A组相当的其他性质肿瘤患者132例设为B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两组中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术后CT或MRI及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和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87.5%和36.4%(P=0.012),发生时间分别为术后(0.9±0.2)d和(2.8±0.6)d(P=0.001),持续时间分别为(16.3±2.6)d和(9.6±2.0)d,P=0.006。两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CT或MRI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4.3%和62.5%,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9%和89.6%(P=0.010),脑脊液中红细胞平均数分别为(9.6±6.7)×10^6/L和(35.0±4.3)×10^6/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皮样囊肿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发生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手术造成肿瘤有害物质的释放可能是颅内皮样囊肿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4例入院后证实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硫酸镁10g,持续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6%和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给予硫酸镁可以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5.
改良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及三种术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及两种传统术式的利弊和适应证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4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简称A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简称B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组(简称C组),观察各组患者的鼻中隔病变、症状消失率、伤口出血、肿胀、疼痛、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三组症状消失率与伴随症状痊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观察指标中,A组与B组、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除术中出血无统计学意义外,局部肿胀、疼痛、伤口愈合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及外斜“L”形切口目的明确、视野广、创伤小、愈合好、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工人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煤矿井下工人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293例煤矿井下创伤资料,记录、分析颅脑创伤的发生例数、死亡例数,伤员的年龄、工龄、工种,受伤时间、机制、严重程度。结果颅脑创伤占全部煤矿井下创伤的14.O%,死亡例数占全部死亡的42.3%。31~40岁人群颅脑创伤所占比例最高,为48.8%;半数以上发生雀工龄≤5年的人群;在不同工种中采煤工发生比例最高,占39.8%}近半数发生在早班(6:00—14:00);受伤机制中以摔伤最为多见,占42.2%。按照GCS评分划分,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构成比分别为58.9%、3.6%和37.5%。本组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31.7%。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年龄〉40岁,早班发生和砸伤造成的颅脑创伤在各自的分组中死亡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龄、工种分组中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煤矿井下颅脑创伤好发于工龄≤5年的人群,多为采煤工,发生时间多在早班(6:00-14:00),摔伤为最多见的致伤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所占比例较大,死亡率较高,砸伤为造成死亡最多的致伤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终丝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终丝表皮样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10例患者中男2例,女8例,年龄( 34.5±18.3)岁,病程(67.3±84.5)个月.下肢或鞍区感觉异常及二便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阳性体征较少.MRI表现与其他部位表皮样囊肿类似,但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脊髓低位、脊髓分裂、脊柱侧凸等病理改变.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仅1例全切.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出院时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8例患者获随访10~62(30.4±17.4)个月.3例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例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随访期内MRI复查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终丝表皮样囊肿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MRI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终丝表皮样囊肿常合并脊柱侧凸、脊髓分裂等病理改变.手术全切困难,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翼腭联合鼻丘割治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确诊为AR且有手术适应证患者78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症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71/78).治疗前后患者临...  相似文献   
9.
复方紫草油治疗鼻中隔糜烂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9月~1999年3月,我科采用自制复方紫草油纱条治疗鼻中隔糜烂100例,并与1995年5月~1997年7月用单方紫草油纱条治疗的130例作对照观察,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对照组130例,男88例,女42例;年龄8~70岁,平均35岁;病程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五黄液鼻腔灌洗对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鼻-鼻窦炎经鼻内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五黄液灌洗鼻腔治疗,对照组采用0. 9%氯化钠注射液灌洗鼻腔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3个月,治疗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较对照组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五黄液在促进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早期鼻黏膜纤毛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