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水平普遍不高,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当前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探讨社会参与的内涵、影响因素等,侧重于不同活动类型对老年人的影响,对于全面性综述性文章较少。故本文主要对社会参与相关概念、国内外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54岁,下腹部包块伴隐痛不适5 d 入院,入院一般情况良好,2 d 后出现发热、血尿,不伴尿频、尿急及尿痛。查体:下腹部膨隆,触及大小约9 cm×8 cm 质硬包块,压痛明显,活动度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5%。尿液常规:WBC(+++)。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心电图及胸片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w、4w、8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 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②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③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④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 =-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和心功能参数的变化,探讨MRI测量心功能参数对心室重塑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3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变组,1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病变组及对照组成员均行MRI检查。MRI测量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客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同时测量梗死心肌面积所占的百分比,以24%为分界值,分为无重塑组(≤24%)和重塑组(〉24%),分析各组间的心功能参数的差异,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能独立评估心室重塑的心功能指标。结果:病变组的EDV、ESV、SV均高于对照组,病变组的LVEF、PER和PFR低于对照组。ESV随EDV的增加而增加(P〈0.001),PER、PFR及LVEF均随EDV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SV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PFR、EDV和ESV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741、0.764,分界值分别为2.27EDV/sec、140.23ml和79.12ml(P值分别为0.036、0.021和0.032)。结论:MRI可以从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不同角度全面地评估心功能变化。MRI心功能指标对评估心室重塑有重要作用。PFR、EDV、ESV可以作为独立因子评估心室重塑,其中以PFR的评估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区(AAR)指梗死相关动脉所支配的心肌缺血区域,其最主要的组织学特点为水肿。准确评估AAR并推算可挽救心肌指数对于治疗AMI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具有多参数、多模态的成像特点,可定性及定量评估心肌水肿和AAR。本文对CMRI评估AMI后A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7岁,因"肝右叶血管瘤切除术后3年"来我院复查。实验室检查:CEA及CA199均正常。彩色超声示胰尾明显增大,可见5.0cm×4.4cm实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主胰管无扩张。MRI:胰尾部5cm×4cm类圆形实性占位,T1WI呈低信号,边界欠清(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内见散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  相似文献   
10.
心室重构是在机械、神经-体液及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下的复杂调控过程,是对心肌损伤的应答性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和心室负荷的增加,诱导心室发生重构,不仅涉及梗死中心区域,还包括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不同区域对各种调控因子的应答不同,重构存在着异质性.随着心脏磁共振的发展,采用这种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学和功能学重构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MRI对心肌梗死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重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