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胆囊腺肌瘤病(GBA)的V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2006年10月-2011年2月本院有完整VCT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 GBA病例,60例患者均行V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0例均显示胆囊壁弥漫或局限明显增厚,黏膜面强化程度高于装膜面,延迟期扫描胆囊壁内可见与胆囊腔相通的RAS. CT正确诊断弥漫型18例,节段型16例,基底型(局限型)26例,7例弥漫型术前误诊为慢性胆囊炎和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6例基底型误诊为胆囊癌.结论 VCT表现在诊断GBA中有特征性,可以作为该病术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4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层螺旋 CT 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 EAT 体积。(1)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和类型,分别进行斑块组与非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心外膜脂肪体积的比较。(2)按照不同性别分组,比较斑块组与非斑块组 EAT体积的差异。(3)依据年龄不同分组,比较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在不同年龄段 EAT 体积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有斑块63例,其中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20例,混合斑块28例;无斑块78例。斑块组 EAT 体积大于非斑块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不同性质斑块之间 EAT 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T 体积在斑块组和非斑块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后,各年龄组内 EAT 体积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但只有在65岁后,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EAT 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65岁后表现的更加明显。相关性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诊断效能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心电图(ECG)、MSCT重建技术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GAG)为金标准,统计MSCT重建技术及ECG冠心病及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形成影响因素。结果1)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确诊78例冠心病,以此为根据分为冠心病组(n=78)和正常组(n=24);2)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长期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长期酗酒史是导致冠心病形成危险因素(P<0.05);3)以G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重建技术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高于ECG检查(P<0.05);4)MSCT重建技术对≥50%及≥75%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高于ECG检查(P<0.05)。结论MSCT重建技术可提高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为临床选取合理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学证实的39例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位于鼻腔前部20例(52%),位于鼻腔后部8例,呈弥漫表现的11例。39例中,累及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软组织29例(75%),累及鼻道窦口复合体12例,累及中下鼻甲10例,蔓延至鼻咽部9例,蔓延至翼腭窝2例,累及眼眶3例,累及鼻中隔6例。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等密度10例,等低混杂密度14例;中等程度强化。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29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呈略低信号10例;T2WI呈等信号22例,高信号13例,低信号4例。增强后中度强化15例,轻度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6例。结论:对大多数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来说,结合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4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3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结果:14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斑块组189例,其中钙化斑块者42例,非钙化斑块59例,混合斑块83例;无斑块者228例。2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0.84±37.28 vs.23.81±30.81,P=0.00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男,t=8.78,P=0.000;女,t=5.941,P=0.000);按年龄分层后,心外膜脂肪密度在45岁组以下(t=7.012,P=0.000)、45~<55岁组(t=3.459,P=0.002)、55~<65岁组(t=5.416,P=0.000)、65岁以上组(t=7.750,P=0.000)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与斑块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体积、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疑似冠心病患者接受多螺旋CT造影检查,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体积。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患者及无斑块患者,并进一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心外膜脂肪体积>85 ml为暴露组,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1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冠状动脉斑块者63例,钙化斑块者15例,非钙化斑块20例,混合斑块28例;无冠状动脉斑块者78例。有冠状动脉斑块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大于无冠状动脉斑块者(103.23±76.03 vs 74.07±42.47, P=0.027);暴露组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大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将原始图像进行1/2减薄处理,为B组。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在基底节层面同时测量A、B两组灰质区、豆状核区及白质区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及脑白质区MTT均低于B组,CBF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白质区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的颅脑灌注扫描方式得到的灌注参数不同,以MTT及CBF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超急性脑梗死非梗死侧脑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对超急性脑梗死组17例、正常组11例行脑CTP,将图像传送到ADW4.3工作站,使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进行处理,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超急性脑梗死组非梗死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9.2±10.8)ml.100 g-1.min-1、(2.4±0.7)ml/100 g、(3.2±0.8)s,豆状核分别为(61.3±14)ml.100 g-1.min-1、(2.5±0.6)ml/100 g、(2.7±0.4)s,脑白质分别为(22.2±8.1)ml.100 g-1.min-1、(1.3±0.2)ml/100 g、(4.7±1.8)s;正常组左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9±7.6)ml.100g-1.min-1、(2.4±0.4)ml/100 g、(3.5±0.8)s,豆状核分别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