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面神经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面神经管病变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面神经管病变患者35例CT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4~51岁,平均27岁,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建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结果:面神经管骨折15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乳突段骨折5例,迷路段骨折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侵犯面神经管15例;面神经瘤1例,乳突段面神经管前移2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面神经管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FTP患者,1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另外2例仅行MRI检查。分析肿瘤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15例均为边界清晰的孤立性肿块,10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5例呈分叶状。CT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密度均匀或不均匀。2例内见钙化。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偏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6例明显强化,9例轻至中度强化,6例肿块内见肿瘤血管。4例出现"胸膜尾征",12例肿瘤推压周围肺组织形成条带状高密度影。光学显微镜下见分化良好的梭形细胞散布于细长的胶原纤维之间,梭形细胞核分裂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Vimentin+(7/8)、CD34+(8/8)、Bcl-2+(5/8)。结论:SFTP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肿块,体积较大,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在诊断结肠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MSCT结肠检查4种后处理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37例患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包括结肠癌14例,结肠息肉16例,慢性结肠炎5例,结节型回盲辨误诊息肉1例,结肠多发憩室1例。除1例憩室外,均经手术和/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获取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结肠镜(CTVC)、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四维透明显示(4D-Raysum)4种后处理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CTVC有利于息肉的检出,本组显示最小息肉直径为3.5mm,与纤维内镜比较息肉的总检出率为86.5%。MPR能直观反映息肉和癌肿处理壁及肠周侵犯情况,对癌肿肠周侵犯判断正确率达100%,同时有助于结肠正常结构、粪块及肿瘤鉴别。4D-Raysum较3D-SSD、MPR及CTVC在显示癌肿长度上占优势,判断正确率可达100%,亦优于钡灌肠检查。结论:MPR、CTVC、3D-SSD、4D-Raysum检查结肠病变临床应用价值各有不同,4种后处理技术的结合更有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膀胱良性尿路上皮肿瘤(BUT)的CT特点.方法 回顾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44个肿瘤)BUT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BUT的CT特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证实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P)20个、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IUP)24个.CT特征:UP直径(11.39±5.93)mm,多呈菜花状(14/20,70.00%),基底部多带蒂(11/20,55.00%),平扫肿瘤与膀胱肌层密度相比多呈等密度(18/20,90.00%),增强扫描均呈中-高度强化;IUP直径(16.21±7.47)mm,多呈菜花状(9/24,37.50%)及乳头状(9/24,37.50%),基底部多带蒂(17/24,70.83%),与膀胱肌层相比,平扫肿瘤密度多呈等密度(20/24,83.33%),增强后呈中-高度强化.结论 BUT的 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  相似文献   
6.
何亚奇  杨昂  唐秉航   《放射学实践》2013,28(7):755-758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32例CL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发病机制、影像特点。患者年龄1个月~77岁,平均38.9岁;病因包括重度颅脑损伤15例、脑血管意外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烟雾病1例、脑肿瘤切除术后1例。2例仅行MRI检查,17例仅行CT检查,13例同时行2种检查。追踪复查时间最长2年。结果:本组中CLN检出时间为就诊后9~98天,平均21.8天。CT平扫均为脑皮质脑回状高密度影,平均CT值55.3HU;复查最短10天消失,最长23个月尚未消失。病变于MR T1WI上均表现为脑回状高信号,FLAIR像上呈高信号,DWI上11例(73.3%)呈高信号,T2WI上病变区信号杂乱。结论:CLN具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即脑皮质CT平扫脑回状高密度影和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ST)的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5例经临床证实的ST患者,临床分型包括旋转型13例(52%),侧屈型7例(28%)及后仰型5例(20%)。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的颈部CT表现及肥大肌群的分布,测量肥大肌群增厚幅度,并与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两组数据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5例ST的主要CT表现为痉挛肌的增厚肥大,肥大颈肌较对侧同名肌的增厚2.0~11.0mm。CT显示痉挛肥大肌群的分布与斜颈类型密切相关:旋转型肥大肌群主要分布在头旋向侧的后1/4区,少数同时见于对侧前1/4区;侧屈型的肥大肌群主要集中在头屈向侧后1/4区和前1/4区内;后仰型的肥大肌群对称分布在双侧后1/4区。痉挛肥大肌群的增厚程度与肌电图不随意波的波幅增加程度呈正相关(r=0.713~0.963,P<0.01)。结论:CT能准确地显示ST肥大肌群的形态改变及其分布规律,对ST患者痉挛后肥大肌群的定位及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Madelung病患者的头颈部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颈部区域皮下和(或)颈阔肌深面及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有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病变较多分布于颈前舌骨上区、颈前舌骨下区、颌下、项部皮下及双侧胸锁乳突肌深面。结论 Madelung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在定性、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DICOM数据构建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DICOM数据,结合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及CAE软件快速构建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将CT扫描获得的髋骨原始DICOM数据输入Mimics软件重建三维实体模型,并经面网格优化后输入Ansys中分配单元属性、控制单元尺寸、划分体网格,并经赋材质后得到髋骨有限元模型.结果 有限元模型几何形态逼真,网格分布合理,疏密得当;最终包含80 958个单元、124 369个节点,1种单元类型,2种材料属性.结论 采用DICOM数据,结合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及CAE软件能快速高效地构建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方法可重复性强,模型质量容易控制,可推广用于其他部位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