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赞 《中国校医》2022,36(3):200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全麻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2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应用CSEA,对照组则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相关指标,术后6 h、12 h、24 h的精神功能状态以及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min)、完全清醒时间(min)分别为(8.19±1.04)、(28.67±5.60)与对照组的(10.17±2.12)、(37.25±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3.51±1.12)与对照组的(4.27±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时的MMSE评分分别为(22.27±1.46)、(26.23±1.26)、(28.19±1.24),均高于对照组的(21.46±1.35)、(24.68±1.23)、(26.37±1.19)(P<0.05);观察组短期内POCD的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采用CSEA,不仅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完全清醒的时间,减轻疼痛,而且对患者精神功能的影响小,可有效减少短期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8例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影像资料、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4例,无死亡病例,4例肿瘤SimpsonⅣ级切除病人术后行放疗。全部病人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50个月,18例恢复工作。1例SimpsonⅣ切除病人术后3a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保护好重要皮层引流静脉和功能区脑组织,是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16例颅内HPC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6例患者术前被误诊为脑膜瘤,4例患者误诊为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效果:肿瘤全切除者17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术后均行局部放疗。术后随访6~42个月,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颅内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控制好出血,是提高颅内HPC全切除率和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应用CDFI对2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及时诊断,并用彩超观察治疗期间病变部位的超声图象变化。结果,27例中,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栓塞部位在髂外静脉与大隐静脉汇合处13例(46.5%);股静脉血栓7例(25.0%);腘-胫前、胫后静脉血栓5例(17.8%);髂-股-瞩静脉2例(7.1%);股-腘静脉血栓1例(3.6%)。超声二维图象表现为病变段血管内径显著增宽,血管内见低回声血栓,管腔加压不变扁,CDFI示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充盈缺损。本组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后,7~30d内复查超声见血栓缩小、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再通。认为彩色多普勒可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并可动态观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脑膜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表达水平与病理等级间关系;探索uPAR在恶性脑膜瘤中的功能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检测各等级脑膜瘤临床标本中uPAR和uPA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与病理等级间关系。通过体外实验干扰uPAR表达,观察恶性脑膜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检测细胞中侵袭相关因子MMP2、MMP9及E-cadh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临床标本中脑膜瘤病理等级越高uPAR和uPA的蛋白表达量也越高:在Ⅰ级脑膜瘤组织中均以弱阳性表达为主(uPA占73.30%,uPAR占66.66%);Ⅱ级脑膜瘤组织中均呈弱阳性(uPA占37.50%,uPAR占18.75%)、中阳性(uPA占37.50%,uPAR占43.75%)、强阳性(uPA占25.00%,uPAR占37.50%)均衡表达;Ⅲ级脑膜瘤组织中均以强阳性(uPA占66.6%,uPAR占83.33%)表达为主。干扰uPAR表达后,脑膜瘤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中侵袭相关因子MMP2、MMP9的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 uPA-uPAR表达在脑膜瘤中,其表达量与脑膜瘤的恶性等级成正相关;uPAR对恶性脑膜瘤细胞有促侵袭功能,该功能可能通过调控MMP2和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在锁孔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锁孔手术夹闭的4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监测。结果 夹闭后,MD发现载瘤动脉血流异常7例,瘤颈夹闭不全5例;ICGA发现6例载瘤动脉及8例分支血管(A2段)狭窄,4例回返动脉不显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后无载瘤动脉狭窄,瘤颈夹闭完全,回返动脉显影良好。2例瘤囊未显影,切开后仍有血流,切除血栓并调整动脉瘤夹后未再出血。结论 锁孔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中,使用MD和ICGA监测,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误夹重要穿支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DSA引导下行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并有效随访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球囊形态、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和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100%。随访期间9例疼痛复发,短期复发率18.0%;治愈44例,治愈率88.0%;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患者年龄、性别、患侧、病程、球囊形态与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创、有效。术后面部麻木程度≤Ⅱ分和疼痛复发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本院神经外科明确囊肿诊断,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囊肿部位、大小、解剖学及影像学特点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B组采用囊肿切除联合囊肿-脑池-蛛网膜下腔穿通术,分析两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通过门诊随访6个月~5年,症状消失23例,症状减轻9例,智力障碍无改善3例.复查颅脑CT显示囊肿消失8例,近于消失(囊肿缩小>80%)9例,明显缩小(囊肿缩小>50%)15例,无变化3例;4例并脑积水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两组共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A组分流管断裂坠入盆腔1例,分流管外露并局部感染1例,肠穿孔2例,化脓性胆囊炎1例;B组颅内感染1例.结论 根据囊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特点,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囊肿-腹腔分流效果确切,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