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 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 结论: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普通淀粉经过增塑,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成为增塑淀粉,该材料分子量巨大、缠绕点多、对小分子具有超强包容性、凝胶化能力强,可作为替代海藻酸盐的可降解材料,并通过加入骨诱导因子.成为具有止血及诱导成骨双重作用的组织工程材料;还可用于口腔组织引导膜、烧伤后皮肤敷料等.目的: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4/10在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细胞实验室完成.增塑淀粉是通过将含水12%的玉米淀粉与一定比例的甘油在哈克密炼机中熔融共混得到的,温度和转速分别为110 ℃和80 r/min,混炼时间25 min,断裂伸长率115.3%~245.3%;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研制.实验选用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库提供.方法:在1×107 L-1 L929细胞悬液中加入增塑淀粉后获得浸提液浓度为50%,对照组为该悬液常规培养液.用MTT比色法定量测试材料对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并根据GB/T16175-1996标准评估细胞毒性.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培养2,4,7d后形态和生长状况.主要观察指标: ①细胞毒性. 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细胞相对增殖率.结果: ①细胞毒性:增塑淀粉组在培养2,4d后A值低于对照组,7 d后的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培养2,4 d后增塑淀粉组细胞毒性大于对照组,而7 d则相反;实验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1.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培养2 d时两组细胞均未占满视野,细胞形态呈三角、四边形,对照组有梭形细胞;培养4 d时细胞布满视野,细胞生长旺盛.增塑淀粉组细胞间仍有间隙,对照组细胞间无间隙,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堆积现象.培养7 d时淀粉组细胞生长出现堆积、重叠现象,生长旺盛度优于对照. ③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培养2,4,7 d后相对增殖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分别为85.63%.82.22%,113.05%.结论:增塑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1990年8月~1997年6月,采用高压氧条件下自体胫骨骨膜片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30例,缺损面积最大为11 cm×4 cm×3 cm,最小为2 cm×2 cm×1 cm,术后当天起行0.2 MPa 高压氧疗。经6个月~5年随访,其中5~7周内骨缺损修复者占50%,较传统方法缩短疗程1/3~1/2,无1例发生骨缺损不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移植性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为骨肉瘤的提供研究实验模型。方法采取皮下细胞悬液注射法与组织块植入接种法,建立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人成骨肉瘤OS-732细胞株体外传代培养后,将l×10^7细胞悬液注入裸鼠腋后皮下(10只裸鼠),或将已成瘤的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腋后皮下(10只裸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接种后4周处死裸鼠,剥瘤称重,行病理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成瘤率、终末瘤体积及瘤重、肿瘤相对增长率;大体观及病理组织学。结果两组裸鼠接种2周后均有局部肿瘤形成,细胞悬液组成瘤率70%,组织块组成瘤率100%,两组成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终末瘤体积及瘤重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细胞悬液组相对增长率高于组织块组,接种后第16天开始两组肿瘤增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鉴定符合骨肉瘤镜下特点。结论成功建立了移植性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β-磷酸三钙煅烧骨的微观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中,人工合成材料仅占15%。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使用健康牛松质骨制备形成标准试件后,经高温蒸馏、漂洗、脱水去除有机物质,再经高温煅烧后与有机液体(NH4)2HPO4反应,再次煅烧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煅烧骨,使用扫描电镜、压汞仪观察其微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β-磷酸三钙煅烧骨具有大孔结构和微孔结构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结构,大孔孔径为50~400μm,微孔孔径为1μm左右,提示β-磷酸二钙煅烧骨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结构,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长入。  相似文献   
6.
背景:普通淀粉经过增塑,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成为增塑淀粉,该材料分子量巨大、缠绕点多、对小分子具有超强包容性、凝胶化能力强, 可作为替代海藻酸盐的可降解材料, 并通过加入骨诱导因子, 成为具有止血及诱导成骨双重作用的组织工程材料; 还可用于口腔组织引导膜、烧伤后皮肤敷料等。 目的: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6-04/10在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细胞实验室完成。增塑淀粉是通过将含水12%的玉米淀粉与一定比例的甘油在哈克密炼机中熔融共混得到的, 温度和转速分别为110 ℃和80 r/min ,混炼时间25 min,断裂伸长率115.3%~245.3%;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研制。实验选用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库提供。 方法: 在1×107 L-1 L929细胞悬液中加入增塑淀粉后获得浸提液浓度为50%,对照组为该悬液常规培养液。用MTT 比色法定量测试材料对L-929 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 并根据GB/ T16175-1996 标准评估细胞毒性。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培养2,4,7d后形态和生长状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毒性。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③细胞相对增殖率。 结果:①细胞毒性:增塑淀粉组在培养2, 4 d后A值低于对照组,7 d后的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 01),提示培养2,4 d后增塑淀粉组细胞毒性大于对照组,而7 d则相反;实验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1。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培养2 d时两组细胞均未占满视野, 细胞形态呈三角、四边形, 对照组有梭形细胞;培养4 d时细胞布满视野, 细胞生长旺盛。增塑淀粉组细胞间仍有间隙, 对照组细胞间无间隙, 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堆积现象。培养7 d时淀粉组细胞生长出现堆积、重叠现象, 生长旺盛度优于对照。③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培养2,4,7 d后相对增殖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分别为85. 63%, 82. 22%, 113. 05%。 结论: 增塑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新型诱导成骨可降解生物材料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方法以12只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的方式在其双侧胫骨平台分别埋植增塑淀粉和S-99可溶性止血纱布。观察4周、8周、12周三个阶段手术区骨组织相容性。结果所有观察期双侧手术区肉眼观察未见充血红肿及骨膜增厚,组织学观察未出现骨吸收及骨破坏。结论增塑淀粉的骨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针对现有材料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制备了淀粉/聚乙烯醇膜,研究其性能是否满足引导组织再生膜的要求。前期实验已经探讨制备工艺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下淀粉/聚乙烯醇膜的断面结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降解等相关性能。 方法:采用溶液浇注,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可降解的多孔淀粉/聚乙烯醇膜。对在预冻温度为-30 ℃,溶液浓度为5%,聚乙烯醇和淀粉质量比分别为4∶1和1∶1时制备的淀粉/聚乙烯醇膜的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与结论:在淀粉/聚乙烯醇膜的内部都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孔结构,质量比为1∶1的淀粉/聚乙烯醇膜的孔径大于质量比为4∶1淀粉/聚乙烯醇膜,L929细胞和MC3T3细胞都能在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并且由于两种膜的降解速率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修复速率调节淀粉/聚乙烯醇膜的降解速率,以满足组织的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损伤后遗症较常见,但常未引起重视和处理不当,以致病情迁延,得不到及时康复。作者于1996年至1998年3月,采用踝部痛点、踝关节腔和踝部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一种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比色分析方法-MTT比色法,检测该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按照GB/T16175—1996标准,增塑淀粉在3个观察点的细胞相对增值率:2d为85.63%,4d为82.22%,7d为113.05%,相对增值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增塑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