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后全脑葡萄糖代谢(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功能影像学变化,探讨其评估手术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18例接受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PD患者分别在术前1w和术后6个月进行脑部18-F—FDG—PET/CT。结果术前大部分PD患者FDG影像学表现符合PD相关模式(PDRP)。术后异常代谢区域代谢趋向正常改变:纹状体区、中脑、感觉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皮层的异常高代谢有明显下降;双侧前额叶、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皮层的异常低代谢有轻度升高。结论FDG影像对PD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手术疗效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尚不能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伴言语不能”于2008年3月27日收入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体检:意识清楚,右侧鼻唇沟偏浅,右下肢轻度瘫痪,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既往患者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有吸烟史,20年,20支/d。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探讨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对病毒性脑炎相关癫痫患儿脑电背景活动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儿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其中研究组给予奥卡西平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分别记录2组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以及6个月后的癫痫控制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长程视频脑电图对脑电放电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同时记录2组的TNF-α和IL-6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在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以及治疗半年后的完全控制率以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α和θ功率均显著高于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α和θ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于病毒性脑炎相关癫痫患儿采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同时对其脑电背景活动的影响也相对左乙拉西坦较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脑深部刺激手术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2000年3月~2011年10月年共有222例患者进行了DBS手术,其中帕金森病207例,特发性震颤5例,肌张力障碍10例。刺激靶点355个,其中丘脑底核325个,腹中间核14个,苍白球内侧部16个。穿刺点锐性切开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理应用微电极记录、术中应用戴立体定向仪复查磁共振、延伸导线与刺激电极接头埋置和固定在枕骨骨槽内、脉冲发生器在锁骨上固定是本组手术技术的要点。结果本组术后1年、3年、5年UPDRS评分,关期改善率55.8%,53.4%,45.2%;开期改善率22.5%、23.2%、20.4%。并发症包括无症状性皮层出血、电极过深、皮肤破溃感染等。结论严谨和细致的外科操作,掌握手术技术要点,可提高DBS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在出现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stimulation-induced transient nonmotor psychiatric symptoms,SITNPS)时,是否可通过流程图来确定诱发症状的触点,以及电刺激参数优化在去除精神症状的同时维持运动症状改善的最佳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神经调控门诊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STN-DBS患者的程控资料。分析使用流程图确定SITNPS触点及程控调整方案的效果,并采用非盲法的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共有1 287人次程控。11例患者出现了20次SITNPS,包括4次哭泣(2例)、4次莫名的欣快感或傻笑(2例)、2次空间定位感觉异常(1例)、2次幻觉(1例)及8次轻躁狂发作(5例)。通过优化程控参数,10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且运动改善维持或好于发生SITNPS时;1例患者在多次程控后由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交替出现,在最后设定的刺激参数下,UPDRS-Ⅲ评分较前下降了2分。11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在程控前后(Med off/IPG 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45±10.59)分vs(26.45±10.17)分,P=1.000]。结论:本课题组设计的流程图有助于确定SITNPS诱发触点;程控参数优化可使患者SITNPS消失,且不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5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2009年7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双额、顶、枕为著,无放射痛,无规律;体温最高38.5℃。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头痛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正>脚桥核也称桥脑脚被盖核(pedunculopontine tegmental nucleus,PPN)是中脑被盖核和桥脑上方的一个有着多种神经化学和功能的重要结构。PPN直接接受大脑皮层的传出信号,并将这种信号传递给丘脑、脑干和脊髓的运动区。由于存在这种信号上的联系,PPN参与了运动和肌张力等神经功能的控制。PPN内含有胆碱能、GABA能和谷氨酸能三种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7岁,婚后多年不孕,因丈夫极度少精,求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助孕.2003年11月2日,由于取卵日丈夫取出的精液未能预期发现精子,睾丸活检仪能获得可以进行单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助产所需要的精子,因而冻存全部成熟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治疗(DBS)对认知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连续的27例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STN-DBS)手术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对认知和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与术前认知、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术后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与术前抑郁评分和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结论在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TN-DBS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不加重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