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2.
何芸  刘福祥  陈俊良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02-1704
目的:研究BMP-2在新型种植体一骨界面的表达。方法:通过动物体内的种植体种植试验,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在新型种植体一骨界面的表达变化。结果:从第2周起,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BMP-2在新型种植体和对照组种植体的种植体-骨界面的表达逐渐减少。第2周时,新型种植体-骨界面的BMP-2平均灰度值高于对照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时间组里,两种种植体一骨界面的BMP-2灰度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种植体特殊的设计使其较圆柱状种植体更早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根部入路去除骨阻力法和传统冠部入路分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0颗下颌阻生智齿,平衡手术难度随机分成两组,各205颗。一组采用根部入路去除骨阻力法(A组),另一组采用冠部入路分冠法(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部入路去除骨阻力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操作快捷、术后反应轻、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临床应用山茱萸具有独到经验,认为山茱萸乃治元气虚脱之要药,并常以脉症结合为据择候选用山茱萸。对于山茱萸的用量,认为外脱为最,故用量独大,可为二两到四两,而以上脱者用量最少,取六钱治之。张氏还根据临床病情创制许多山茱萸新方,重视山茱萸配伍,拓展给药方法。摘录了山茱萸配伍验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中的优势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共8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适度调整微骨窗,采用改良眶上入路实施夹闭手术并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其中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68例(7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9例(19个)。2例病人动脉瘤术中再次破裂,夹闭后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成功夹闭89个动脉瘤。术后病人均行头部CTA证实动脉瘤无残留。随访6~12个月,GOS评分:5分66例,4分16例,3分3例;失访2例。结论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可行、高效微创、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颅骨缺损修复方法存在反复修整塑形时间长、术后效果取决于术者经验等弊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引入颅颌面外科,使颅骨缺损个体化三维仿真设计与修复成为可能。 目的:拟利用CT数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预制个体化钛合金修复体,探讨其对创伤后颅骨缺损的重建效果。 方法:连续薄层扫描获得断层数据,在三维重建图像上设计修复体至外观形态满意,获得修复体的三维数据,将数据传输至快速成型机进行修复体的三维原型制造,最后利用医用钛合金铸造修复体。术中将修复体植入缺损区域,钛钉固定。共26例创伤后颅骨缺损患者运用该方法进行修复,缺损面积6 cm×8 cm~12 cm×15 cm。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伤口1期愈合,修复体与缺损区域有良好的适配性,术中无需修正、固定即可。术后随访4年,修复体形态良好,无感染和修复体外露发生。提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预制个体化修复体重建创伤后颅骨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外形,术中无需再加工,缩短了手术时间,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51岁,因表皮样囊肿破裂后出现头痛症状就医,入院后病情进展迅猛,考虑并发静脉窦血栓.急诊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于中线钻孔并切开上矢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VA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的资料,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颅内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276例,其中男性184例(66.7%),女性92例(33.3%);年龄32~79岁,平均(65.9±8.1)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VAI组和非VAI组,其中VAI组31例(11.2%),非VAI组245例(88.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脑室引流(OR=1.213,95% CI:1.003~1.632,P=0.023)、皮下隧道<5 cm(OR=1.821,95% CI:1.554~2.232,P<0.001)和引流管留置>7 d(OR=2.658,95% CI:1.813~3.223,P<0.001)是VA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是脑室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双侧脑室引流、皮下隧道<5 cm和引流管留置>7 d是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9.
背景:现代的颅骨成形不应仅停留在修补缺损恢复颅腔完整性的基础上,而应达到颅骨表面解剖重建,兼顾形态和功能.目前常规使用的颅骨缺损修复方法存在许多缺限与不足,特别在修复巨大、复杂部位的缺损更加困难.目的:探讨利用CT数据、CAD、快速成型技术结合现代铸造工艺,以医用钛合金为材料颅骨缺损个体化修复体原位辅助设计与精密铸造的方法.方法:以成年山羊为实验对象,建立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CT连续薄层容积扫面获取原始数据,经数据处理后三维建模,在surfacer9.0中运用原位完全贴合、交互式屏幕显示法设计修复体三维模型.将设计的个性化修复体三维曲面模型数据输入快速成型机,完成修复体的原型制造.以钛合金为材料,运用熔模铸造法制作个体化修复体.结果与结论:通过CT原始数据的获取、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原位完全贴合法个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修复体快速原型制造、钛合金精密铸造成型过程完成个体化修复体制作.修复体与缺损具有极强的适配性,吻合良好.结果说明基于CT数据、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为解决临床医学中长期困扰的"量身定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制作手段,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外形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长期接触女性的基本激素——雌激素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易感因素。一些学者推测,因烟有抗雌激素作用,吸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乳腺癌的发生。但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从不吸烟的妇女相比较,女性吸烟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更高。这种危险性随吸烟数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