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筛选青年脑梗死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年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远期随访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病情资料和活动功能,从中筛选出青年脑梗死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2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3.3~7.1年),总体Mo CA评分(27.4±3.7)分。认知功能正常组18例,认知功能损害组24例,两组在性别、教育程度、TOAST分型、伴随疾病及嗜好、是否接受溶栓治疗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发病时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左前循环梗死、出院时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2、复诊时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8比例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入院时NIHSS评分、左前循环梗死、出院时mRS2、复诊时IADL8均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9,4.329,5.143,12.800,21.333;P0.05)。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左前循环梗死、出院时mRS2、复诊时IADL8是青年脑梗死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认知功能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其中梗死组患者65例,非梗死组患者83例。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位置及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和回声强度。结果梗死组患者27例IMT增厚,33例斑块形成,其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8,P0.001);梗死组患者IMT厚度、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3、32.826、12.639;均P0.001);梗死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29例,非梗死组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18例,梗死组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比非梗死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03)。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行颈部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查,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以及诊治脑梗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总患病人数的80%~([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而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之一~([2])。有效的脑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可以明显增加脑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出血转化风险[3]。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脑侧支循环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综述就脑侧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