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及合并肘管综合征比率,探讨糖尿病与肘管综合征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对79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肘管综合征的比率。结果 79例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34例,符合肘管综合征诊断10例(12.6%),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伴肘管综合征6例,单纯肘管综合征4例,双侧损害3例。肘管综合征出现腕一小指和手背尺侧皮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及肘下一肘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上臂比较〉10 m/s)7例,肘下—肘上运动电位波幅降低(〉50%)伴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出现自发电位3例。结论糖尿病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和肘管综合征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卡压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RPL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继发于高血压2例,子痫2例,产褥期子痫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肺性脑病1例,颅咽管瘤1例.临床表现:6例出现头晕,4例出现癫NFDCC发作,3例出现头痛, 2例出现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精神异常、脑疝、左侧轻偏瘫各1例.6例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颅脑CT检查 1例脑干低密度影,4例出现枕叶低密度影(其中2例广泛脑白质水肿),1例未发现异常.7例颅脑MRI检查(T1、T2、FLAIR),6例均有枕叶受累,3例同时累及额颞叶,1例累及脑干和小脑,1例累及尾状核头和丘脑,在脑叶呈脑回样,在其他部位呈斑片样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明显高信号.结论 头晕、头痛、视觉障碍和癫NFDCC发作是RPLS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长T1 、长T2 信号.  相似文献   
3.
蒋永昆   《中国医学工程》2013,(3):45-45,47
目的研究并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140例脑梗死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即降低患者的颅内压、进行脑细胞的保护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式,而治疗组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外加尿激酶溶栓来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神经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然而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的患者而言,运用尿激酶溶栓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不仅非常安全和可靠,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及合并肘管综合征比率,探讨糖尿病与肘管综合征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 对79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肘管综合征的比率.结果 79例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34例,符合肘管综合征诊断10例(12.6%),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伴肘管综合征6例,单纯肘管综合征4例,双侧损害3例.肘管综合征出现腕一小指和手背尺侧皮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及肘下一肘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上臂比较>10 m/s)7例,肘下-肘上运动电位波幅降低(>50%)伴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出现自发电位3例.结论 糖尿病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和肘管综合征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卡压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单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分析2例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头颅+腰椎及臀肌MRI检查、腰椎穿刺术查脑脊液性质和培养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亚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及乏力症状、腰椎穿刺术示颅内压均>250 mmH2O、颜色为米汤样,1例脑脊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麻疹孪生球菌。结论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易误诊为单神经病,应尽早行腰穿术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探讨黛力新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共收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黛力新联合西比灵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为(0.88±0.25),持续时间为(1.75±0.04),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为(0.98±0.38),持续的时间为(1.72±0.86),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例,而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偏头痛的患者而言,运用黛力新联合西比灵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不仅非常的安全和可靠,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红花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4~2009年在本科住院治疗的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用药期间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组治愈及好转34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及好转26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花注射液联用低分子肝素,其抗凝、抗血栓、扩张血管及增加血流等作用叠加,对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得以提高,且不易并发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