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检查 4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与颈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4 9%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 (84 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 4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3% )。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9 1%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 )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为主 (4 3 3% ) ,其次为颈内动脉 (4 0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 13 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 ,在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重型康复组患者发生废用综合征、肩痛、肺炎、深静脉血栓与重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 ,康复组各型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SIAS -M积分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认为早期康复治疗能降低重型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轻卒中后残疾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柳结 《华夏医学》2001,14(4):516-517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 ,CT及 MRI的普及 ,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大为提高。现将我院 1994年至 2 0 0 0年 3月经 MRI确诊的 48例出血性脑梗塞作如下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9例 ,女 19例 ,年龄 2 9~ 72岁 ,平均5 9.8岁。合并冠心病 7例 ,风湿性心脏病 8例 ,慢性心房纤颤17例。1.2 发生时间及病因 梗塞发病 2 4h内出血 6例 ,48h内 7例 ,2~ 7d2 4例 ,7~ 14d8例 ,>2周 3例。病因 :心源性脑栓塞17例 ,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16例 ,尿激酶溶栓治疗 14例 ,抗凝治疗 1例。1.3  MRI资料  1部位 :大脑中动脉主干 2 8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 17例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直立性头痛 ,以青壮年女性多见 ,部分患者脑脊液轻度改变 ,经口服及静脉给予低渗液体治疗后所有患者于 2周内痊愈。结论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可能与脉络丛血管痉挛、脉络丛脑脊液生成减少或吸收过度、下丘脑功能紊乱有关 ,是一预后良好的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5.
蒋柳结 《右江医学》2002,30(5):416-417
抗凝治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预防和治疗措施日益受到关注。急性脑梗死抗凝治疗的理论基础是防止血栓的扩展及由此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 ,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再发。抗凝药物能够干扰血栓形成过程 ,从而为重要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减慢脑缺血的过程争取了时间。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抗凝治疗的适应证、时机、药物剂量与用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1.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 ,抗凝治疗对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基于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引起脑缺血的病理基础 ,抗凝治疗可用于急性的颅内或颅外较大动脉阻塞 ,如颈内动脉或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动脉内溶栓治疗入选标准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无明确血管闭塞者,在可疑患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注入尿激酶50万U,有血管闭塞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并对患者进行血管再通、神经功能评估及评定溶栓后14d、3个月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结果 脑血管造影无血管闭塞7例,血管闭塞31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2例.溶栓前31例血管闭塞患者TIMI分级为0~1级,溶栓后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18例,闭塞血管再通率为90.32%.7例血管造影无血管闭塞患者结果良好,10例血管闭塞治疗后完全再通者MRS 1级,18例部分再通者8例患者MRS 1级,6例 MRS 2级,2例MRS 3级,死亡2例,3例闭塞血管无再通者MRS 2级.2例患者出现脑出血.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动脉内溶栓治疗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塞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柳结 《广西医学》2002,24(12):1999-2002
抗凝治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预防和治疗措施日益受到关注。急性脑梗塞抗凝治疗的理论基础是防止血栓的扩展及由此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 ,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抗凝药物能够干扰血栓形成过程 ,从而为重要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减慢脑缺血的过程争取了时间。本文就急性脑梗塞抗凝治疗的适应症、时机、药物剂量用法及并发症进行综述。1 抗凝治疗的适应症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 ,抗凝治疗对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基于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引起脑缺血的病理基础 ,抗凝治疗可用于急性的颅内或颅外较大动脉阻塞 ,如颈内动脉或椎…  相似文献   
8.
蒋柳结 《广西医学》2002,24(9):1393-1393
近期研究表明 ,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高 ,卒中后痴呆取决于一组复杂的因素 ,包含了与卒中有关的痴呆的所有的可能机制。现将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机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脑血管病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往的研究已阐述了卒中病人发生痴呆的理论依据 ,但尚无一种理论能圆满解释其真正的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有关病理、病理机制研究的长足进步 ,使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到除脑血管损害因素外 ,合并脑白质损伤以及Alzheimer病的病理改变可能是发生卒中后痴呆的机制之一。1 1 脑血管损害的研究 :绝大…  相似文献   
9.
蒋柳结 《广西医学》2002,24(10):1656-1657
Binswanger病 (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 ,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我院自 1 996~ 2 0 0 1年1 2月收治 87例 binswanger病患者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76例 ,女性 1 1例 ,年龄在 5 6~ 90岁 ,平均 70 .4岁 ,其中 <6 0岁 7例 ,6 0~ 70岁 3 2例 ,>70岁 4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79例 ,糖尿病史 3 8例 ,冠心病史 1 7例 ,高脂血症史6 5例 ,肾功能不全史 1 2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史 4例 ,有一次卒中史 3 3例 ,多次卒中史 1 9例。病程4个月~ 7年 ,平均 2 .9年。1 …  相似文献   
10.
欧念飞  蒋柳结  李绍东  李俊杰 《医学综述》2011,17(18):2855-2857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 h内使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