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月节立体定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附1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 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三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 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三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iR - 203靶向抑制survivin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 -203靶基因;通过脂质体将miR - 203模拟物或表达质粒转染至U251细胞,使用Real -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应用细胞生长曲线、MTT实验、流式细胞术评价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及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塞来昔布的敏感性.结果 TargetScan预测发现survivin是miR - 203的靶基因;转染miR - 203模拟物或表达质粒后,Real - time PCR与Western blot结果分别提示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技术证实抗凋亡基因survivin为miR - 203的直接靶点;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iR - 203组的生长速度明显受抑(P<0.05);MTT实验表明miR - 203组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及药物敏感性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示miR -203组的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miR - 203在胶质瘤细胞中能靶向抑制survivin的表达,是一个抗增殖、促凋亡的miRNA,有可能作为今后胶质瘤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植酸(IP6)对人胶质母细胞U118MG生长及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118MG细胞,使用MTT实验法检测植酸对U118MG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cl-2、Caspase-3、p53的蛋白水平。结果 MTT实验表明植酸具有抑制U118MG细胞生长的作用(P〈0.05),并与剂量、时间呈正关系;植酸可抑制Bcl-2蛋白表达,且诱导Caspase-3、p53的活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植酸具有抑制U118MG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Bcl-2、Caspase-3、p53可能参与植酸对人胶质母细胞U118MG的诱导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利用CTA进行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情况,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5~76岁,平均(49.23±11.77)岁,所有患者均利用CTA进行术前定性、定位,并进行三维重建,开颅夹闭动脉瘤,再利用CTA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快速诊断并治愈患者41例,死亡1例,重残2例。结论 利用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准确、省时、经济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术前定性及定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三叉神经痛(trige minal neuralgia,TN)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仍未明了,后者多继发于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目前,口服药物是首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度病人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导航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对心血管所产生的副作用。方法对25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对三叉神经半月节进行经皮穿刺热凝毁损,术中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结果所有256例(100%)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及血压的升高,静脉应用硝酸甘油调控效果良好。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有22例(8.6%)患者出现即时的不同程度的心率和血压的降低(最低心率60次/min有12例(4.7%),最低心率≥60次/min有10例(3.9%),对心率下降但心率≥60次/min的患者采用立刻终止手术操作,患者心率可以逐渐好转。对心率下降并且心率60次/min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干预后,患者心率能恢复正常。结论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心率及血压变化,立即予以停止手术操作和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 mi-1基因过度表达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06—2014-06在我院诊疗被确诊为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切片65例份,称为实验组;根据病理分级又将实验组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胶质瘤组,简称为实验高组和实验低组。同时间段正常脑组织切片45例份为对照组。应用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测定B mi-1基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B mi-1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 mi-1mRNA在实验组呈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高组与低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胶质瘤的病理分级越高表达阳性率也越高。结论 B mi-1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与预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