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9例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演变为CSDH将其分为血肿组和非血肿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的影响因素。结果 99例硬膜下积液患者23例演变为CSDH,发生率23.2%。血肿组患者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占比均显著高于非血肿组(P<0.05),阿托伐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非血肿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均是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托伐他汀治疗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硬膜下积液易演变为CSDH,临床工作中对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的硬膜下积液患者应密切随访观察,建议口服阿托伐他汀以降低CSD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aSAH老年患者11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IV~V级)43例和预后不良组(I~III级)69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瘤的位置、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并发症因素的差异,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aSAH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比例、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和脑积水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改良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均是重症aSAH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高改良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可增加重症aSAH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治疗此类高风险患者时应格外谨慎,采用合理的个体化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脑胶质瘤U87 MG细胞,并提取成球生长的GSC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小分子RNA(siRNA)转染沉默GSCs中BC200表达;替莫唑胺(TMZ)200 μmol·L-1处理GSCs 24 h,光镜下观察TMZ对GSCs悬浮细胞球形态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133、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分离提取的GSCs球状生长,细胞球表面CD133和Nestin呈阳性表达。TMZ处理GSCs 24 h,GSCs成球能力略微下降,未见细胞球状状态明显离散,Bax、cleaved cas-pase-3、Bcl-2未有明显变化(均P>0.05)。沉默BC200后GSCs CD133表达显著下降(P<0.05)。BC200沉默后,TMZ处理GSCs发现其成球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分散;cleaved caspase-3和Bax分别上调(45.36%±4.25%)和(63.23%±5.12%),Bcl-2下调(31.22%±3.80%),均P<0.01。结论:BC200能够维持脑胶质瘤U87 MG细胞的干性,该效应可促进细胞对TMZ诱导凋亡的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51岁,因表皮样囊肿破裂后出现头痛症状就医,入院后病情进展迅猛,考虑并发静脉窦血栓.急诊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于中线钻孔并切开上矢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VA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的资料,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颅内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室出血术后患者276例,其中男性184例(66.7%),女性92例(33.3%);年龄32~79岁,平均(65.9±8.1)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VAI组和非VAI组,其中VAI组31例(11.2%),非VAI组245例(88.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脑室引流(OR=1.213,95% CI:1.003~1.632,P=0.023)、皮下隧道<5 cm(OR=1.821,95% CI:1.554~2.232,P<0.001)和引流管留置>7 d(OR=2.658,95% CI:1.813~3.223,P<0.001)是VA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是脑室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双侧脑室引流、皮下隧道<5 cm和引流管留置>7 d是脑室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航神经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效果。方法对15例TON患者在导航神经内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患侧眼屈光间质、眼底及对侧眼视力均正常;术前视力无光感7例,光感5例,眼前手动2例,眼前指数1例。结果术后3个月评估患者视力,除2例患者无光感(无效)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73.3%(11/15)。结论导航神经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具有入路短、定位准确、周围结构及血管显示清楚、微创、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不同阶段的神经细胞凋亡与c—fos基因表达Fos蛋白的水平,探讨c—fos基因在颅脑创伤后凋亡的作用。方法以Feenev法制作大鼠颅脑外伤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在处理后6、24、168小时处死动物,分别用免疫组化、TUNEL法测定脑组织Fos蛋白和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颅脑创伤后6小时及24小时大鼠脑外伤组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Fos蛋白较假手术组表达明显增高,其与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在慢性期168小时大鼠脑外伤组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Fos蛋白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有所下降而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c—fos基因很可能参与了颅脑创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阻断c—fos基因在颅脑创伤后的表达上调,可望能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入组后均予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调脂、控制血压血糖、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18 μg肌肉注射,1次/d,疗程4周。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2组患者2周及1个月后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mRS和BI评分分别为2.75±0.19和46.22±5.41,对照组为3.12±0.23和42.95±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mRS和BI评分分别为2.23±0.15和59.56±4.28,对照组为2.78±0.18和53.21±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及1个月后,根据NIHSS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和96.0%,对照组为66.0%和82.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早期足疗程鼠神经生长因子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方案对颅脑外伤患者的血糖、血脂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脑外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1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参照颅脑外伤基础护理指南,给予常规脑外科护理方案:入院后评估伤情,无手术指征者,在神经外科监护室(NICU)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需手术者术后送入NICU,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即患者平卧位或头部抬高15°-30°卧位,促进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或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内分泌物、呕吐物等;吸痰并避免肺内感染;给予连续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动脉血氧分压(Pa O2)、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 O2)。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方案,日间每2小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运动方案,控制血糖、血脂,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糖及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4.7±0.8)mmol/L]、三酰甘油[(1.7±0.9)mmol/L]较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7.2±1.1)mmol/L]、三酰甘油[(3.2±1.2)mmol/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7.4±1.1)mmol/L]较对照组空腹血糖[(12.7±1.7)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方案,可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的水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