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浆内皮素(ET)和脑动脉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RHRSP自术后第9周始分成两组:高血压组(n=12)和麝香酮治疗组(n=12),并以年龄、性别、数量相同的正常假手术组作对照,测量收缩压(SBP)和血浆ET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形态改变,计算机图像分析血管外径、中膜厚度、管腔内径、中膜面积和壁腔比。结果12周时麝香酮组的SBP、ET水平比高血压组低(P<0.05)。镜下观察发现麝香酮组血管形态损害比高血压组轻。麝香酮组血管外径、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均大于高血压组(P<0.05),壁腔比则小于高血压组(P<0.05)。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面积较高血压组大,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酮治疗可轻度降低RHRSP的SBP和血浆ET水平,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2.
普伐他汀促进对慢性脑缺血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降血脂药普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的影响。方法39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6只),高脂饮食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7只)、普伐他汀服用组(7只)、单纯脑缺血组(9只)及普伐他汀加脑缺血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于术后1个月行为学试验后,测血脂及Aβ水平。取脑组织,行病理学分析及ELISA检测Aβ水平。结果未治疗组(空白对照、单纯脑缺血组)血脂水平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为正常水平。与正常饮食组相比,其余各组均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第4周平台定位时间、搜索策略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病理学呈慢性缺血性改变结构欠清晰,神经元固缩或均匀着色,但明显的细胞坏死改变较少见;白质疏松明显。ELISA显示单纯缺血组Aβ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治疗组Aβ下降至略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普伐他汀能够降低脑内Aβ水平,这种降脂外的调节Aβ代谢作用提示血脂代谢异常参与了AD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二级预防下老老年人轻型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80岁及以上、既往有轻型卒中病史、并进行规范二级预防半年以上的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入院时血压及基础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根据有无复发缺血性卒中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两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共26例,复发率32.5%。统计结果显示,轻型卒中复发组与合并高血压病、入院时收缩压、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65(P=0.018)、0.232(P=0.038)和0.222(P=0.048)。复发组收缩压升高比例高于无复发组(χ2=6.919,P=0.031)。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病[OR 95%CI=(1.162,10.230)]、收缩压升高[OR 95%CI=(0.997,68.840)]与轻型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结论合并高血压病、收缩压升高是老老年人轻型卒中规范二级预防下复发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癌性脑梗死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像学广泛应用的今天 ,脑转移癌诊断不难 ,但有一种与癌有关的脑部病变却报道甚少 ,病初不易诊断 ,我们称之为癌性脑梗死。现报道 2例如下。临 床 资 料一、一般资料 :例 1,女 ,37岁 ,农民。病前有下稻田史。例 2 ,女 ,45岁 ,干部。 2例病人既往体健。二、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1996-03/2006-0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对其进行肌电图和肢体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观察上下肢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肌电图的改变,分析电生理特点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全部患者均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临床上以下肢无力或麻木为首发症状,随病情发展,受累部位增加.②常规神经传导检查均有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其中16例Ⅰ型患者(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低于正常值50%)减慢更明显,其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4.8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7.9 m/s;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7.2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4.6 m/s;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6.5 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7.4 m/s;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1 m/s.传导速度减慢与肌力受累程度不成比例,即肌无力程度相对较轻,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较重,其中有8例双下肢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出,但患者尚能行走.③针电极肌电图检查可见明显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特征,部分患者有巨大单位.结论:临床表现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基础,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测定是确诊腓骨肌萎缩症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且可以发现早期和临床无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详细记录作者单位6家医院10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应用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和Hoehn—Yahr(H—Y)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107例PD患者中异动症的发生率为13.08%,症状波动为18.69%,两者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5年以上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0.0%、40.0%;②伴发运动并发症的患者与不伴运动并发症的患者相比较,其病程长,发病年龄小,服用左旋多巴每日剂量更大、时间更长,高血压发病率更低(P〈0.05);③症状波动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服用左旋多巴的疗程(OR=1.014,P〈0.05)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剂量(OR=1.018,P〈0.05);异动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左旋多巴每日剂量(OR=1.013,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普遍伴运动并发症,其中服用大剂量左旋多巴、年轻起病、不伴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运动并发症;早期、持续、低剂量的多巴胺能刺激可以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不同病程帕金森病(PD)及PD病程中合并脑梗死(PDCI)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A)泰舒达的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病人发生梗塞后出血的临床观察:附1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梗塞病人发生梗塞后出血的临床观察(附17例报告)秦琴保本文对17例发生有梗塞后出血的脑栓塞病人作了临床观察,以探讨对梗塞后出血这一现象的发现及合理的治疗。1临床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院病人,男9例,女8例,年龄21~84岁。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在心脏病变...  相似文献   
9.
杨礼  秦琴保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3):2303-230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年龄≥65岁的高干人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老年高干4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的认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进行两种量表得分相关性分析和MCI检出率比较.同时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96名)和MCI组(337例),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MoCA和MMSE得分显著相关(r = 0.563,P < 0.01),MoCA检出率(78.98%)大于MMSE检出率(45.96%).年龄、抑郁得分、收缩压、高血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MCI组中,年龄、高血压和抑郁得分均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 老年高干人群中,年龄、高血压和抑郁均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对其干预可减少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